从今年初开始,全国旅游景区又掀起一股涨价之风,一些知名旅游景区纷纷将淡季门票价格变更为旺季门票价格,一些普通景区在未经听证的情况下也跟风涨价。业内人士担心,当前各旅游景区竞相涨价不利于优化旅游消费结构,更不利于我国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专家建议,应尽快理顺我国旅游市场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门票定价机制,狠刹景区乱涨价之风。
据悉,进入旅游旺季以来,全国一些知名景区门票价格纷纷上涨,平均涨幅达20%至30%,并引发了一系列“跟风效应”,很多普通景区也在酝酿调高门票或其他收费项目价格,一些不收费的项目开始收费,一些分开收费的景区实行联票制,借机变相涨价。
旅游景区涨价通常以三种理由进行:一是景区接待能力有限,以涨价来限制人数;二是缓解经营压力,提高景区服务质量;三是弥补经费不足,为景区发展和建设积累资金。
业内人士透露,景区之所以热衷于涨价,很重要的原因是许多景区都成立了管委会,在不公布景区运行成本的前提下,景区收入越多,管委会收益越大、政绩越明显。而涨价是提高收益的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
旅游景区新一轮涨价风给旅行社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南昌铁路国际旅行社是2006年江西唯一进入全国百强的国际旅行社,其总经理蹇伟介绍说,旅行社对于旅游景区涨价深感无奈,因为景区一涨价,旅行社的利润空间就会大为缩减,长此以往,旅行社必然会选择降低服务成本和服务质量。
据记者了解,从旅行社的组团价格来看,“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中,仅门票费用一项就占组团总费用的60%以上。这说明我国旅游消费结构相当不合理。
对于景区门票价格上涨,旅游高端群体反应并不敏感,但中低端群体反响强烈,一些南昌市民因此取消了远行计划,而改为到价格低廉的周边景区旅游度假。大部分被采访者认为,景区依托其对旅游资源的垄断地位,随意调高门票价格,直接受损的是普通老百姓,最终牺牲的是景区的长远发展。
旅游问题专家、江西省旅游局副巡视员曾宜富分析认为,推动景区涨价的主要原因有三种:一是一些景区管理部门存在急功近利的倾向,希望在短时间内通过涨价提高景区收入,彰显政绩;二是对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解简单化,把注意力集中在通过涨价而不是通过延长旅游产业链、壮大旅游产业经济来提高旅游收入;三是发展旅游思路不宽,措施不多,仅靠涨价增加收入。
从大旅游格局来说,旅游管理部门要把景区作为一种吸引物,应该围绕游客“吃、住、行、游、购、娱”,通过兴办经营性项目扩大消费,增加景区收入,而不是依托资源的垄断性,将门票作为收入的主要来源。国外许多成熟的旅游景区几乎不收门票,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为有效遏制旅游景区涨价歪风,曾宜富建议,首先要进一步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当前我国旅游行业普遍存在资源管理与产业管理相脱节的问题,许多景区资源分属地方政府、文化、林业等各个部门管理,经营者根本管不到资源,无法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发展旅游。因此,部门利益作怪成为景区涨价的最主要的内在动力。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景区门票定价机制。当前景区门票涨价大多由景区管委会向政府提出申请,由价格主管部门主持听证,表面看是履行了正常程序,实际上却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涨不涨、涨多少,都由景区管理部门主导,许多听证会也是走过场。建议各地应成立以市场为主导的中介机构来开展景区涨价的调查评估工作,通过成本核算等手段,进行涨价的可行性研究,然后上报政府部门作为决策参考。
(新华社南昌10月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