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到过洛宁的客人,无不对该县遍植杨树留下深刻印象。
金秋十月,记者沿公路西行,过宜阳韩城后,公路两边的杨树越来越多。进入洛宁县境,路两边各近30米宽的绿化带种的全是杨树。片片黄叶随风飘落,空气里弥漫着杨树的清香。
不光是公路两旁,洛宁的川、滩、沟、涧,凡是适宜栽植的地方,全部栽植有杨树。县林业局长李京涛介绍,全县沙兰杨的种植面积在20万亩左右,宜栽区户均超过100棵,杨树木材总积蓄量达100万立方米,多于豫东豫北平原上的一些县(市)。
东宋乡的大宋村掩映在片片树林之中,家家房前屋后全是杨树。村民杨百岳说,洛宁群众喜欢种杨树,是因为杨树种植给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他在房前屋后和田间地头种的杨树现在进入采伐期,去年仅卖杨树就收入了4万多元。村民金公方两年来卖杨树收入了5万多元,他说:“杨树现在市场上价格不低,一棵合抱粗的树值2000多块钱。种树比种粮划算,种树只有前期买苗和栽植一次性投入,接下来就等着收益了。”
尝到甜头的农民,已经不满足利用空余地方种植杨树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规模经营。东宋乡东宋村村委会主任孙有才,2004年在村头渡阳河畔承包了500亩荒滩,投入20万元,全部种植了杨树。19日傍晚,记者随同孙有才来到他承包的荒滩。趟过清浅的河水,远远看见一片密密的树林,杨树大的已有碗口粗。孙有才说,这片林子大约有2.8万棵,今年有人出200万元,他没卖。再过三五年,每棵卖100元不成问题,那么这片林子就值近300万元!
据李京涛介绍,上世纪70年代以前,洛宁的杨树种植面积没有现在大,而且是本地生的毛白杨、明杨和小叶杨,这些树种长得慢,病虫害多,材质差。后来,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中国林业大学联合从意大利引进了沙兰杨,在洛宁试种。没想到洛宁的土质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宜沙兰杨的生长,而且洛宁出产的沙兰杨一般高大、粗壮、通干无虫无疤,材质白而细腻。
近几年,县林业部门加大投入,开辟了2000多亩的育苗场,以较低价格为群众提供树苗;组织技术攻关,在沙兰杨的基础上,又培育出“速生杨107”、“速生杨108”两个新品种。这两个品种生长得更快,适应性更强,在山塬丘陵地区,只要有红黏土就能成活。现在杨树种植范围更广了,全县18个乡镇均有种植,其中12个乡镇已经形成规模。
2005年,县委、县政府着重做“杨树经济”文章,把发展杨树产业作为强县富民的措施之一,一方面扩大种植面积,一方面搞树材的精深加工。全县木制品加工企业迅速由10家发展到22家。有一家木业公司专门利用杨树的枝杈、树桩、树根等为原料,经过破块、粉碎,再压缩制成刨花板;一年可消化掉5万吨边角料,生产4万立方米的刨花板,年产值3000多万元。
记者在城郊乡寨礼村采访了天宁木制品公司。该公司专门利用洛宁的杨木资源,生产各种木制工艺品相框、礼品盒。一字排开的8个车间里,500多名工人正忙碌着,一堆堆杨木在变成精制的工艺品过程中,价值也得到提升。该公司总经理叶信国介绍,公司产品全部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匈牙利等国家,每立方米杨木市场价格是800元左右,加工成工艺品后,新增价值在4000元以上。
“现在全县22家木制品加工企业年总产值达1亿元。今年又上了5家企业,到明年全部建成投产后,洛宁木制品加工企业每年总产值将达到2亿元,仅此一项可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数百万元”。县委书记高维勋说,洛宁每年杨木可采伐量在7万立方米,而目前加工能力3.7万立方米,“杨树经济”肯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本报记者 石文禹 特约记者 高文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