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从艺术角度展现
洛阳的软硬实力
在10月1日的大型舞蹈诗《河洛风》研讨会上,著名评论家、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原主任赵国政以一句“从艺术角度展示洛阳的软硬实力”结束了他的发言。
赵教授的精彩讲话博得在场专家学者的热烈掌声。大家一致认为,洛阳排演的《河洛风》,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文化内涵上,都具有其他任何剧目不可替代的优势,这是从艺术角度展示洛阳软硬实力的最好方式。省舞蹈家协会主席陈锦生激动地说:“我很高兴地看到,一个佳作,一个传世之作即将出现!”
为了使《河洛风》走得更远,更加接近完美,专家学者们还纷纷提出了不少建议:
赵国政认为,第四次复排后的《河洛风》演出效果比以往任何一次都精彩,但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完善、加工,首先要明确基调、走向和样式,是要打造磅礴大气,艺术性、欣赏性很强的艺术精品,还是走流行、“秀文化”的路子,毫无疑问我们更倾向于前者,因为这是一部真正能够代表河洛文化的艺术产品,作品拿出去应该有足够的影响力,在观众脑子里打上一个深深的烙印。
著名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罗斌是第一次观看《河洛风》,他认为该剧在舞蹈意境的营造方面把握得很完美。但罗斌认为,要打造一部符合国家级“五个一工程”奖的精品,定位一定要准,对文化意识和艺术形态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好;要对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进行充分挖掘,继承传统,吐故纳新。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歌舞剧院原院长汪曙云提出,目前真正能叫“舞蹈诗”的是云南的《天地之上》,对古都洛阳这样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而言,把《河洛风》只搞成旅游版,是件可惜的事情,应坚持精品战略,使河洛文化的内涵真正得到弘扬。
专家的中肯意见也让到洛观看演出的中宣部领导对《河洛风》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宣部文艺局艺术处干部马小龙说,尽管洛阳歌舞剧院力量有限,但洛阳对《河洛风》的创作态度非常令人感动。他说,舞剧创作是新的形式,这样执著地修改、演出;再修改,再演出,对队伍的促进,对文化演艺产业的发展,都有很大好处。
以河洛文化之魂
铸艺术精品力作
国内各界专家的评价使我市更加坚定了将《河洛风》打造成一部精品力作的信心。
为充分吸纳专家的意见,更深入地挖掘河洛文化的内涵,10月8日,市委宣传部再次召集各县(市)区委宣传部部长、文化局局长以及全市文化、艺术、考古、旅游等方面的专家召开研讨会,听取意见。
经过认真探讨和研究,专家们纷纷表示,大型舞蹈诗《河洛风》排练时间虽短,已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确实来之不易。但从艺术和历史的角度来看,整部作品在结构和内容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距离艺术精品还有一段距离。我市著名学者叶鹏等分别从如何多角度展示河洛文化,如何实现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完美统一等方面对《河洛风》提出了建议。洛阳市考古研究所所长郑贞富从历史、艺术、主题三方面对这部作品提出了意见,并就如何将最具洛阳特色,最能展示洛阳千年帝都风采的文化符号融入这部作品,提出了看法。洛阳歌舞剧院原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王文堂认为,要打造精品力作,必须对演员加强历史知识的熏陶,加强演员对作品内涵的领悟能力,使其对整个剧目的主题思想铭记在心,他们在演出的时候才能做到心神合一,演出效果才能达到最佳。洛阳师范学院历史系主任湛贵成提出,单纯从旅游角度讲,《河洛风》是成功的,但如果想参评国家“五个一工程”奖,还有一定的距离。他认为,剧目首先一定要忠于历史,其次是要有一条主线,要明确突出表现的是什么。
专家学者的意见让主创人员受益匪浅。《河洛风》总编导、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主任张守和说,最初排练《河洛风》,是为了赶任务,时间短、任务重,在艺术上确实存在一些缺憾。当看到专家们对《河洛风》中的“河洛鼓韵”章节表示由衷的赞叹时,他深深地意识到,对河洛地区原生态和最具代表性的东西进行充分挖掘才是《河洛风》真正努力的方向。
采访中,记者深深感觉到,对于《河洛风》的未来,无论是普通市民、游客、主创人员和专家学者,还是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的有关领导,都充满了希望。大家希望经过四年打磨的《河洛风》能不断地弥补缺憾,不断地改进、创新,成为洛阳文艺作品的“扛鼎”之作,并走出洛阳,走出河南,在全国叫响,让世界瞩目!
本报记者 李燕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