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父母为剖腹产二次埋单
左右不分、不会爬楼、注意力不集中,近日走访多家幼儿园发现,宝宝们的这三大难题成了老师的“心病”,巧合的是,多数问题宝宝的出生方式相同——剖腹产。
家住常青花园的白女士介绍,儿子洲洲今年3岁,在市实验幼儿园睿迪园上小班。跟其他孩子相比,儿子走路平衡感差,怕高,做操常常同手同脚,分不清左右。她生儿子时33岁,选择的是剖腹产(医学上称“剖宫产”)。
该园中班裴老师说,班上25个孩子,其中剖腹产宝宝21个。与自然分娩宝宝相比,不少剖腹产宝宝上课注意力差,一堂课20分钟,有些注意力能集中5分钟已算不错,一些教学内容往往要强调多次,这给老师的正常教学带来了困扰。
10月30日,汉口一医疗保健中心产科负责人介绍,该科目前剖腹产率已超过60%。资料显示,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剖腹产比率在5%~10%。
学校调查
一所幼儿园九成是剖腹产宝宝
10月30日,沌口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吴园长介绍,该园注册在籍的530名宝宝中,剖腹产宝宝高达90%,如此多的剖腹宝宝,给幼儿园的正常教学带来了不少新问题。
“最早发现问题的是一线幼儿教师。”吴园长说,2001年上半年,老师们常私下交流宝宝们出现的“新问题”:很多孩子吃饭慢,不会咀嚼;有的宝宝很会走路,但不会跑,跑起步来同手同脚;身体平衡能力差,动不动就摔跤。
据介绍,得知这些宝宝的问题属“感统失调”后,2002年该园引进了全套的感统器械和教具,将“感统训练”渗透到早操、户外活动、体育课等多个环节。同时该园还开展了家长学堂,专讲儿童“感统失调”的预防及其矫正训练。
据称,该园九成的剖腹产宝宝中,绝大多数为轻度“感统失调”,中度失调的宝宝不足10人。
“在幼儿园阶段,宝宝出现轻微的“感统失调”,或许差别并不大,但进入小学后,与顺产孩子就有明显差异了。”吴园长曾对2001年、2002年入园的20多名宝宝进行了跟踪调查,目前这部分孩子已是小学三四年级学生,调查显示:患有“感统失调”的孩子进入小学后,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自控能力差等现象。
家庭调查
伢上了小学才发现问题很严重
“‘感统失调’像个标签贴在伢身上,痛在家长心里。”家住红旗渠路的黄女士和丈夫是做钢材生意的,儿子现在江汉区一示范小学上一年级,目前在一“感统训练”中心接受训练。
“今秋刚入学,小学老师反映儿子五分钟都难坐住。”黄女士说,儿子的问题,早在幼儿园时已显现。在幼儿园一次体检中,老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查“感统”。“感统”对黄女士而言,完全是一个陌生的医学名词。在市儿童医院进行检测后,证实了老师的想法,孩子有中度“感统失调”。
当初因难产,黄女士不得不选择剖腹。上幼儿园时,老师常嘱托他们,说孩子协调能力差,要多做跳绳、走平衡木运动。两口子因忙于生意,没时间给孩子进行训练。如今进入小学,问题一一显现出来。
薛学彬是汉口一教育培训机构的教学顾问,该机构曾开展了两年的“感统训练”业务,主要针对2~4岁的孩子,但家长往往是等孩子出了问题才意识到,所以送来培训中心的多为6~12岁孩子,做游戏和“感统”器械根本无法激起这些大孩子的兴趣。
医院调查
伢学习出问题家长才求诊找原因
10月30日,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康复科主任林俊说,她平均每月接诊20多个“感统失调”的孩子,其中剖腹产儿约占60%以上。
林俊介绍,她最近接诊了一名7岁的剖腹产宝宝亮亮,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父母在深圳做生意,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今秋上学后,老师反映,亮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清理书包、不抄作业、动手能力差。检查结果表明亮亮“感统失调”,目前正在该中心接受感统训练。
崇仁路小学六年级学生鸣鸣,也是剖腹产出生。每周三、周五和周日,鸣鸣和妈妈一同到汉口一家专业“感统训练”中心进行训练。妈妈说,鸣鸣成绩一直不太好,在医院检查为“感统失调”导致的学习困难。
10月28日,鸣鸣的“感统训练”指导老师介绍,鸣鸣学了近60课时,注意力有所改善,“但鸣鸣12岁了,错过了‘感统训练’的最佳矫正年龄”。
【产妇调查】
11名产妇8人选“剖”
半数不知剖腹产危害
10月30日,记者走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访问了产科病房里的11名产妇,其中顺产的仅3人,剖腹产8人。选择剖腹产的理由多为怕疼、难产或出现剖腹产指征。其中半数人表示不知道剖腹产可能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会有可能造成“感统失调”等。
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杨勤介绍,剖腹产宝宝并不一定都会“感统失调”,但与自然分娩的孩子相比,其患“感统失调”的几率要高。正常的生产过程是阴道分娩,俗话说“瓜熟蒂落”,孩子通过骨盆和产道的挤压从母体出来,逐步适应外界大气气压,这个过程对孩子的皮肤和肢体产生刺激,身体协调性自然相对较好。
杨勤说,剖腹产不属于正常分娩过程,人为“剖”去了自然分娩这一过程,孩子的身体和皮肤得不到应有的刺激,则易造成“感统失调”,综合表现为自控能力差、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的会导致学习困难。
杨勤称,“感统失调”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家长应将孩子带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量表测试,再根据程度不同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一般轻度“感统失调”可在医生指导下在家中进行简单训练,中度和重度“感统失调”可到正规专业机构进行有效训练。
相关链接
何谓“感统失调”
感统失调全称感觉统合失调,是指人体感觉器官(眼睛、耳朵、鼻、舌、皮肤、前庭网膜等)从环境中获得不同感觉信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前庭觉和本体觉等),输入大脑,大脑对输入信息进行统合、分析,进而有所领悟、学习或再命令运动系统作出适应性反应的过程。
感觉统合理论由美国加州大学的艾尔丝博士提出,其成因并不是教育问题,而是儿童大脑功能发育不协调,需要进行心理训练来加以矫正。经过科学家的大量临床心理研究发现,相当数量的儿童出现的上述问题是由于大脑对身体感觉统合的障碍,在医学和心理学上称为感觉统合失调或学习能力障碍。
据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专家介绍,儿童在学习与生活中患感觉统合失调症,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人的认知能力与适应能力,从而推迟人的社会化进程。
(据《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