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孙茂竹,祖籍山东,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财务管理、成本管理、财务会计等。主持并参与财政部、国家科委委托的多个项目的研究,主编的《财务管理学》曾获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应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洛阳办公室邀请,孙茂竹教授日前莅洛进行了为期3天的授课。
在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中,孙教授潜心研究中外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一套金融理财的独到见解。
眼下,面对“百花齐放”的理财产品,老百姓应该如何打点好自己的财产呢?日前,趁着授课间隙,孙教授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访谈中,他用深刻的小故事和小道理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听来让人耳目一新。
“买股养基”一定赚钱吗
曾几何时,基金对大多数中国普通老百姓而言,还是非常陌生的一个名词。但是在2005年开始的这一轮中国股市大牛市的背景下,基金开始为广大居民所了解和熟悉,并成为家庭理财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孙茂竹说,但是必须同时看到,基金业的超常规爆炸性发展也隐藏着非常严重的问题。“由于对投资者教育的不到位,居民理财意识的匮乏,在基金投资上盲目性很大,有些居民甚至没有分清储蓄和基金的区别就开始投资,缺乏长期投资意识而导致频繁申赎。”
孙茂竹还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我有个朋友卖了套房子,弄了100万元资金,全买了基金。一个月以前,他跑过来问我这些基金好不好。我告诉他基金也有风险,买基金不是一定能赚钱的。他听了很惊讶,问:买基金也能赔?我说当然可能,而且可能赔不少。”
孙茂竹认为,目前老百姓的理财赚钱意识已经大大提高甚至被激活了,但是在理财行为上还存在明显的误区,最典型的就是上面的例子,觉得买了股票或基金就一定能赚钱。“因此,应该提醒投资者一定要对市场风险有清醒的认识。”
房子是如何生财的
“拥有自己名下的房产,算是拥有了不动产,老百姓对这一点都不难理解。”
孙茂竹说,不动产带来的财产性收入,主要体现在租赁收入和房产交易带来的差价收入。可以说,在各种财产性收入中,不动产的保值、升值功能最稳定也最持久。
他认为,近年来老百姓对房产尤其关注的原因还在于:全国大多数城市的房价都处于较快的上升状态。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并不是鼓励老百姓投入到“炒房”大军中去,而且,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房地产的调控还会进一步加大,特别是对炒房行为的制约和打击。例如近期提高购买第二套以上住房的首付比例、贷款利率,监管、打击开发商囤积土地的行为,以及有望出台的物业税等。
孙茂竹建议,通过房产来获取财产性收入,应当着眼长远,房价波动仅仅是其中部分的决定因素。而且由于投资房产的资金门槛较高,所以要结合自身的情况,量力而行,进行合理的投资。
稳定的现金流来自工作
现在,很多普通市民对当前股市的暴跌显得心情沉重。对此,孙茂竹认为,投资者不能把股票、基金当成生活的全部。他说,在品种选择上,股票、基金是风险相对比较高的,对很多人而言并非最好的选择,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程度选出最适合自己的理财产品。他还告诫投资者,要重视自己的工作,工作才是产生最稳定的现金流入的方式,而不是股票、基金。
这位长期研究理财的专家特别提醒:“理财应当是生活中一件快乐的事,目的是让自己生活得更好,可是现实是很多人把这个问题搞反了,涨了狂喜,跌了难过,这就失去了投资理财的本来意义——投资理财不仅没有提高生活质量,还出现了负面影响。”
理财从盘活储蓄开始
很多人面对目前形形色色的银行理财产品感觉找不着头绪。孙茂竹认为,银行理财产品实际上是市民理财不可缺少的,大家应该好好分析,选择其中最适合自己的。
孙茂竹还提出了一个“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理财理念,意思是,如果大家连自己的活期储蓄都打理不好,又谈何打理好其他更多的金融资产呢?他认为,理财关键其实就是理念,也就是精打细算的能力和意识。
本报记者 赵志伟 通讯员 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