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冬季,我们经历了一个“冷冬”。23日是世界气象日,发展中国家颁布的第一部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通过审议并决定颁布也近一年。市气象专家说,“冷冬”须虑气候变暖,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市有关气象专家判断,进入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10年前,我市天气状况将持续“多灾多难”。此后的20年代、30年代,随着可能增多的雨水,我市的气候将有新的变化。
“气候变暖最明显的表现在冬季。”市气象高级工程师任炳潭说。
近年来,我市暖冬出现的几率明显大了,随之而来的是:一方面冬季蔬菜产量增大,家禽、家畜多长膘、多生蛋或多产奶;另一方面病虫越冬死亡率降低,春季病虫害提前、加重发生,甚至一代害虫发展成两代。虽然我市刚刚度过了一个标准的冷冬,但这并不影响气候整体变暖的大趋势。
任炳潭说:“2010年前,由于降水量增加不明显,春旱仍是我市的大敌,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将出现加重趋势。”我们能记得的2005年春季高温少雨,连续两个半月无有效降水;2006年春季先后经历了寒潮和高温,4月底宜阳更是出现40.4℃的高温;2007年,干热风肆虐,春季气温创下历史同期次高记录。高温天气连续3年提前到来,实属异常。
豫西山区多山脉、丘陵,又是温带气候向亚热带气候的过渡地段,冷暖空气常在此地交汇,随着气候变暖,交汇程度愈演愈烈。受此影响,我市夏季除了发生大范围洪涝的几率增大外,局部地区经常出现强对流天气,雷暴、冰雹的发生有增无减。2005年初夏天气炎热,高温天气持续时间之长,温度之高,为历史罕见;2007年夏季却是有暑不酷,尤其是7月,气温之低创下我市近20年同期最低记录,但雷暴、暴雨频发,且分布不均。
气候的变化直接决定我们的生存环境,怎样应对气候变化,趋利避害?
专家建议抓好城市建设特别是高层建筑的规划,搞好街道、庭院和广场的绿化;修筑和加固河堤防洪;调整农业结构、改良农作物品种来保证产量;增加植树造林面积降低地表温度,预防冰雹与干热风的袭击;还可以增加城市水面面积,以减小热岛效应,防止雷电成灾。
本报记者 石蕴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