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欧阳修:曾是洛阳花下客
斑竹垂泪(国画)
诗苑一束
很业余,很纯真
感动,在QQ群中奔涌
新闻网广告
诗歌在这个季节流行
小桥故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08 年 6 月 2 日 星期    【打印】  
洛阳记忆
小桥故事
孙建邦
  李楼漫水桥是一座小桥。这座小桥的来历很有意思。

  1971年之前,这里没有桥。夏秋时节,洛河水势浩浩,涨河时更是激流滚滚。李楼乡和偃师一些地方的群众到洛阳办事,都经李楼船渡过河。经常是人、板车、牲畜共乘一船。等船坐满,船工就吆喝:“坐稳了,扶好了,走——啦!”小船在水中晃晃悠悠,总是让人觉得心口发紧。秋末冬初,到了枯水季节,乡人以木材、秫秆儿、土,在河上搭起便桥,可供人车通过。来年春末,又拆桥摇船摆渡。

  年复一年,乡人习以为常。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的势头勾起了乡人的共同期盼:“这里修一座桥多好!”“文革”开始,大打派仗,老百姓建桥的希望也破灭了。不料,到了1971年下半年,突然传出了要在李楼渡口建桥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不胫而走的消息,让派性甚重的乡亲们,数年来罕见地为这一件事共同欢呼。同时,有一个故事在全乡迅速流传:有一天,一个军官模样的人带了几个年轻的军人,从上游而下,来到李楼渡口,看着在急流中漂荡的小船指指画画。几个乡亲好奇地围了过去,军官问:“这地方怎么不修座桥呢?”一个乡亲用调侃的口气说:“哪个舅子货才会想起在这儿修桥哩!”围观的人大笑。军官不解,就认真追问起来。乡亲中有知事者看出军官有来头,就谈起了摆渡之险。军官又问:“舅子货是什么货?”

  大家不好意思了,一个人拐弯抹角才讲出是不满的意思。军官听罢,哈哈大笑,大手一挥:“我这个舅子货就在这儿修座桥!”

  没过多久,李楼渡口就来了一拨人,测来量去忙碌了一番回去了。又过了几天,干部们正式传达上头的会议精神,说上级拨了5万块钱,让当地组织人力,在李楼渡口修一座可以漫水的战备桥。激动不已的乡亲们同时还知道了,那个军官是驻洛某部一位首长,叫赵玉轩,当时还兼任洛阳市革命委员会主任呢。一时,人们街谈巷议,对之无不肃然起敬。大家把亲眼所见和道听途说糅在一块儿传来传去,赵玉轩很快就成了李楼老百姓心中的传奇人物。

  进入冬季枯水期,建桥开工。各村按要求派出精壮劳力到了工地,在技术人员指导下施工。建桥工地红旗招展,热火朝天。学校也不断组织学生到工地义务劳动和慰问演出。《洛阳市志》记载:“该桥22孔,跨径8米,桥面宽6米……1971年12月16日开工,次年5月25日竣工。”而记该桥“由李楼村村民自筹资金,改渡为桥”,则属错讹,应为“上级拨款和李楼乡(辖26个行政村)农工建勤建造”。一座小桥,险渡变通途,改变了这里的交通历史。

  这座小桥,从通车使用到2007年9月1日停止使用,经过了36年。其间,经历多次洪峰漫水考验,安然无恙。最后十几年,过往车辆与日俱增。这座小桥本来设计限载6吨,时常有司机无视规定,开着十几吨、数十吨的载重卡车通过。一车过桥,全桥颤抖,让人惊心动魄。乡政府为安全起见,多年设卡堵截超载车辆,还设混凝土大碇阻断。但总有人为一己之便乘隙冒险,大碇也常常被毁。毁了设,设了毁,反反复复。而这座小桥,却像一个坚强的老者,承载着无以复加的重负,托起了一条条生命。

  2007年9月,这座小桥东边不远处有了一座新的大桥——李楼洛河桥投入使用。洛浦公园也即将延伸到此,一座橡胶坝也将建成。在洛阳建设的发展中,小桥结束了它光荣的历史。小桥的故事应该继续流传。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