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都市生活,远离节气和垂柳编织的风铃。每当端午节到来,我却准能闻到艾香,儿时采艾草的细节便会在记忆中淡淡开放。
家乡端午节有采艾草习惯,家家户户均不例外。那时,太阳还未升起,露珠还在草尖儿上做着晶莹剔透的梦,母亲便招呼我和妹妹早起割艾。
艾草是房前屋后的一种常见植物,与杂草为伍。远望,呈灰绿色;近观,羽状叶子背面披一层白色绒毛。割艾草也存在一定风险。有一年,我被隐藏在艾草根部的蛇咬了一口,幸亏蛇没多大毒性,脚背上仅起个小包,半日消肿。后来,以防万一,母亲要求我们穿长统靴。
把艾草放到母亲指定的位置,双手捧于鼻前,艾香入鼻,顿觉耳清目明。问母亲为何太阳一出不再割艾,母亲笑而不答。母亲将艾草铺开晒干,之后点燃可驱赶蚊虫,她还挑些粗壮的插于门洞两边。我又问母亲插艾原由,母亲娓娓道来。传说玉帝听信谗言,说生活在这里的人,老不教子,少不孝敬。玉帝大怒,派太白金星下界查询,打算端午节这天降瘟疫,瘟死这里的人。太白金星下界后,看到这里的百姓安居乐业,媳妇孝敬公婆,孩童彬彬有礼,实乃家家幸福户户和谐。这么好的人群死于瘟疫,太白金星于心不忍,告诫大家插艾草抵御瘟疫。从此,端午节插艾草的习俗流传至今。母亲讲这个传说时,故意提高嗓音,让一直观察母亲插艾草的祖母听到,这时满头银发的祖母脸上现出会心的笑容。我想当时祖母一定沉浸在无与伦比的幸福中。
传说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至于艾草入药也早有记载。战国时《孟子》一书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南北朝《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于户上,可禳毒气”。翻开药典,艾草药用价值如此之高:茎、叶含芳香油,可用作调香原料,也可用来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叶可入药,性温、味苦,有活血、祛寒湿之功效。
插完艾草,母亲返回厨房,笑意盈盈,端出一白瓷碗,内装满满的咸鸭蛋,算是对我们的奖赏。正吃咸鸭蛋之际,传来邻家小妹的歌唱:“端午插艾艾香香,小哥哥娶个媳妇入洞房……”妹妹扭脸小声跟唱,趁她不注意,我偷个咸鸭蛋藏于怀中,母亲却隔着窗户说,你当哥的,不许占小便宜。妹妹醒悟,随手抓起艾草追打,庭院内笑声荡漾。
如今,我已离开家乡,那把割艾的镰刀,早已了无消息,可每每忆起,总有股别样的滋味缭绕——是艾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