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八一”军旗代代飘
不平静的心情
石刻史书——墓志铭
识人“五视
乡 情 (国画)
新闻网广告
为民千古秀 做官一时荣
蝉 事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6 月 16 日 星期    【打印】  
为民千古秀 做官一时荣
本报记者 张亚武

图为孙行墓志盖局部

图为孙行墓志局部(赵茂平 摄)

  开栏语

  “北邙山上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自古以来,位于我市的北邙山就是中国人理想的归宿。其实,不只邙山,洛阳的万安山、龙门山等地,也是历代人们心目中的风水宝地。在古代,不仅仅是洛阳人,包括许多外地人,在去世前,都一再叮嘱家人,死后要葬于邙山、万安山和龙门山。久而久之,这些地方留下了大量的古人墓葬。

  这些古墓中出土过浩如烟海的珍贵文物,墓志就是其中的一种。这些墓志自汉至明清,墓主既有相国部员、刺史太守,也有才子佳人、宫娥仕女等。一块墓志展示的就是一段人生经历、一幅历史画卷。

  为展示河洛文化的博大与厚重,本报今起开设《河洛墓志话春秋 》栏目,展示我市部分出土墓志精品。通过对这些墓志的介绍,让形形色色的古人旧事穿越时光的隧道,鲜活地展现到今人面前;让读者“耳闻目睹”历史上厮杀拼斗的刀光剑影和笙歌弦舞的奢靡浮华,感受古人跃动的脉搏。

  本栏目稿件立足墓志,但又不拘泥于墓志,既可介绍墓志人物,又可通过墓志,向读者展示不同时代的历史故事、民俗风情。敬请广大读者及墓志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不吝赐稿(语言要通俗易懂),共同将这一栏目办好。

  孙行墓志简介

  全称《大周故太子中允孙公志文并序》,志石散存民间。墓志长、宽各56厘米,厚10厘米。志文竖排,共716字,其中武则天时期新造字19个,志文楷体略带行意。    

  孙行墓志近期刚刚在我市出土。说起墓志的主人孙行,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但说起他的父亲、唐代“药王”孙思邈,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药学家,还是有名的道士。史书记载,孙思邈年幼聪颖好学,长大后精通老子、庄子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他18岁时立志研究医学,并于北周大成元年(公元579年)隐居太白山学道,研究养生长寿之术。

  周静帝即位后,征孙思邈为国子博士,孙思邈称病不去,后到峨眉山云游,并隐居终南山。唐太宗李世民因他“有道”,召他到长安,要授给他爵位,孙思邈坚决不接受,再入峨眉山炼“太一神精丹”。公元659年,唐高宗召见孙思邈,拜其为谏议大夫,孙思邈仍不接受。公元673年,高宗患病,令孙思邈跟随身边治病。其间,他还两次随唐高宗到东都洛阳巡游,游览龙门石窟等地。公元674年,孙思邈再次称病还山,唐高宗赐给他良马。公元682年,孙思邈去世。去世前他留下遗言,要求薄葬。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民间称其为药王爷,并广筑庙宇祭祀他,这些庙称为药王庙。

  在民间,人们之所以敬仰孙思邈,主要是他具有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以及他对中国医学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寥寥数语,就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展示在人们面前。

  孙思邈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我国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提出伤寒禁忌十五条,为后世伤寒学家所重视。他搜集了东汉至唐以前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及食疗、导引、按摩等养生方法,著《千金要方》30卷,分232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全书合方、论5300篇,集方广泛,内容丰富,是我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晚年还著《千金翼方》30卷,对《千金要方》进行全面补充。

  孙思邈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他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3卷、《少小婴孺方》2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孙思邈将道教内修理论和医学、卫生学相结合,把养生学也作为医疗内容,认为人到暮年,体态特征和生理、病理都有变化,欲求长寿,须注意饮食起居等养生之道。

  孙行墓志记载,孙行,字元一。年少时“好读书,富词彩,亡箧能记,下笔不休”。长大后通过科举考试,先后任鄜州洛交县尉、洛州渑池县尉等职,后奉调进京,任右拾遗,成为唐高宗和武则天重要的近臣和助手。后又任凤阁舍人,凤阁、鸾台、夏官三司侍郎,左台御史大夫、朝散大夫守太子中允等官职,从宫中要职转为朝廷重臣。公元700年,孙行因病死于洛阳,时年60岁,葬于邙山。

  墓志对孙思邈也有简要记载,说其“囊在唐运,肃簪梁苑,身居魏阙之下,志逸沧海之隅”。这句话不但为人描绘了孙思邈志向高远、隐逸不仕、若人若神的药王形象,还告诉人们,孙思邈是魏国人,在初唐时,他的确像汉代司马相如等人那样,被皇上待若上宾。

  由此可知,孙思邈和孙行虽为父子,但人生道路却大不相同:孙思邈一生不仕,只愿隐居山林,钻研医术,悬壶济世,解民疾苦,由此被人们称为“药王”而名垂青史,受到世代百姓的敬仰;而孙行从一个县尉做到朝散大夫守太子中允,在官场上可谓平步青云、一帆风顺,但经过时间的冲刷,孙行渐渐从人们的记忆里消失,若不是这方墓志的出土,还有多少人会想起孙行?

  为民千古秀,做官一时荣。这是此方墓志告诉我们的人生哲理。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