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市纪委在洛八办举办了一个党员廉政建设事迹展览。在众多的文字和图片中,一批由俄文翻译成中文的档案资料吸引了参观者的视线。
这是革命烈士李翔梧、刘志敏夫妇1925年至1929年上半年在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和东方大学学习、工作的情况首次与世人见面。
透过这尘封80余年的历史档案,人们看到的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热爱。
赴俄查阅烈士档案资料
2005年,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先后播出、刊登了革命烈士李翔梧、刘志敏夫妇的事迹,李翔梧是咱们洛宁县人。
2007年12月,为编好《李翔梧烈士》一书,经上级部门审批同意,市委党史研究室的耿占云、姬铁成等同志远赴俄罗斯,追寻烈士当年留学苏联的足迹。
在莫斯科的10天时间里,他们从位于德米特罗夫卡大街15号的俄罗斯国家社会政治历史档案馆,大海捞针般查找到了135页两位烈士的中文、俄文档案资料。
日前,姬铁成告诉记者,这次赴俄收获巨大,这些档案资料中,有李翔梧的俄文自传、大学履历表、各种证件、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米夫写的有关李翔梧工作的文件以及邓颖超提供的关于李翔梧1935年在江西牺牲的文件等。
档案资料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
“通过这些珍贵的档案资料,我们了解到了烈士的更多信息”。姬铁成说,从中文档案中,我们搞清了李翔梧烈士生于1907年,1925年入党,同年11月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当时,王稼祥、张闻天、邓小平、杨尚昆等人也在那里学习”。
当时,莫斯科中山大学还处于秘密状态,每一个中大学生都起了个俄文名字,这主要是考虑到中国学生回国以后的安全,李翔梧的俄文名字是日丹诺夫,刘志敏叫佩尔西科娃。
中国学生享有优于苏联教师的待遇,学校给学生发西服、大衣、皮鞋等,中山大学学制两年,学生首先学俄语,还有一门重要课程就是军事训练,主要内容为步兵操典、射击、武器维修等。中国学生的基本单位为小组,李翔梧在第4组,每个小组定期进行讲评,李翔梧在1927年被第4组评议为“政治上坚定”。
学校为俄语程度高的学生设有翻译速成班,李翔梧曾担任过俄文翻译。
李翔梧是由河南党组织选派的优秀青年,刘志敏是由湖北省委选派的优秀青年,在学习期间经曹靖华夫妇介绍,两人结为革命伴侣。
李翔梧烈士个人卷宗材料绝大部分是用俄文书写的。今年1月,由市委直接点名,我市76岁的资深翻译家、中国民主同盟洛阳市委员会常委李次公担任翻译。
俄文档案里的李翔梧
在李次公翻译的厚厚的俄文材料中,最令人关注的是李翔梧于1927年11月23日用俄文撰写的一份自传和当地党组织对他申请加入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评价。
在自传中,李翔梧提到:3岁上私塾,后来还想受更多的教育,但因当时家乡歉收而未成。在转入河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艺术专科后,他开始接触共产党的书报,引起了共鸣。后来,他又结识了一些同志和一个名叫“青年学社”的组织,它是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始组织。他和几个人在该学社成立了一个书刊散发部,在中小学生中散发共产党的书刊;
1925年五卅运动时,他作为发起人,以事件受害者声援联盟名义进行文字鼓动工作,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群众性示威;
1925年10月23日,他抵达莫斯科,开始在中山大学学习,转入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身份是小组长、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支部委员、墙报编辑委员会编辑、中山大学俱乐部书记。
1927年11月14日,李翔梧提出加入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申请,当地联共(布)组织的党员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日丹诺夫同志工作良好,热心社会工作,立场坚定。”“他是一位立场坚定、有学识的共青团员,工作积极,完成了许多党委派的重要任务。”“他是一位严守纪律和工作积极的同志,我深信日丹诺夫同志学习俄国革命经验后,将会成为中国革命的好战士。”
穿透历史的尘埃,李翔梧烈士的革命精神和对党的无限忠诚,至今读来都令人震撼。
相关链接
李翔梧(1907—1935),原名李凤周,洛宁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回到上海后到训练班做组织工作。1931年进入中央苏区瑞金,先后任宣传处副处长,总政宣传部副部长,红5军团军政治部主任等职。1933年冬调入瑞金工农红军大学任政治教员。1935年3月在江西会昌反包围作战中牺牲,年仅28岁。
本报记者 赵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