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叉墓志简介:(右·局部) 高82厘米,宽81厘米,正书,40行,每行40字。 (赵靖 摄) |
| 元怿墓志简介:(左·局部) 高95厘米,宽99厘米,正书,32行,每行32字。墓志书法颇佳,为魏碑书法的精品。 |
|
在中国古代,人们为了争权夺利,常常尔虞我诈,甚至相互杀戮。洛阳出土的北魏元怿和元叉墓志,就记录了这样一段充满了血雨腥风的历史。
公元515年,北魏宣武帝驾崩。第二年,年仅7岁的太子元诩继位,即孝明帝,其生母灵太后临朝听政。灵太后的妹夫元叉利用这种特殊关系,不断升职加爵,官势日盛,先是散骑侍郎,不久转为光禄卿,迁侍中,加领军将军。他既涉政务,又统禁军,虽毫无功业,却瞬间成为显赫人物。
元叉权欲熏心,施奸用诈,很快与太傅、清河王元怿发生了冲突。元怿是北魏孝文帝的第四子、孝明帝的叔父,不仅仪表堂堂,颇有风度,而且俊才茂德、礼敬士人,享有很高威信,所以被灵太后引为辅佐,委以朝政。元怿见元叉恃宠骄横,常想罢黜他。元叉知道后,与宦官刘腾暗地里策划阴谋,欲置元怿于死地。
正光元年(公元520年)七月,元叉诱逼主食中黄门胡玄度、胡定出面诬告元怿,说元怿许给胡玄度等人许多财物金帛,叫他在皇帝御食中投毒,害死孝明帝,夺取皇位,保证事成后胡玄度、胡定二人飞黄腾达。二胡还没上奏,刘腾便把这些详详细细地上奏给皇上。孝明帝小小年纪,一下子被蒙住了,连哄带骗被拥进了前殿。当时灵太后在后宫,元叉一方面矫诏将灵太后幽禁在后宫,一方面令刘腾封锁了连接后宫与前殿的永巷门,使得灵太后不得出来。
元怿对已发生的事一无所知,他像往常一样来上朝,被早已埋伏好的元叉和刘腾的人摁倒在地,捆个结实。刘腾马上以孝明帝名义召集公卿百官,想以谋大逆之罪论处元怿。公卿大臣畏惧元叉、刘腾,没人敢有异议。只有右仆射游肇一人反对,自然孤掌难鸣。元叉带着百官的意见进去上奏孝明帝,一会儿出来说皇帝准奏,当场将元怿处死。元怿死时仅34岁。
元怿在朝野有很高的威望,对于他的惨死,人们悲痛万分,曾反对处决元怿的游肇含悲自杀。居住京城洛阳的少数民族数百人,按自己的习俗,割面流血,以表哀悼。相州刺史、中山王元熙与其弟元略、元纂素与元怿交情深厚,闻此噩耗,联合城阳王元徽、元渊等,起兵讨伐元叉,后兵败,元熙和他的弟弟同时被处死。
元叉、刘腾通过发动宫廷政变,囚禁了灵太后,镇压反对派,逐渐控制了政局。元叉的父亲元继,也是个不法之徒,贪婪成性,聚敛不已。他与妻子插手官吏的任免,甚至连郡县小吏的选用也都加以操纵。在元继、元叉父子把持下,当时的吏治异常腐败。
公元523年,刘腾死。不久,灵太后重新掌权,她挖开刘腾的墓,将尸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还没收了刘腾的全部财产,对刘腾进行了残酷的报复。
正光五年(公元524年)三月,北边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北)人破六韩拔陵高举义旗,反抗强暴,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由此拉开序幕。起义的烽火沉重打击了北魏统治者,元叉渐渐失势。不久,孝明帝、灵太后免除了他的一切权力。之后,要求诛杀元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连孝明帝也认为元叉该诛。灵太后这才下定决心,于公元526年将元叉及其弟元爪一并赐死家中,将其父元继废黜为民。元叉死时41岁。
因为元叉之妻系灵太后之妹,故元叉死后殡葬从优,并追赠元叉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尚书令冀州刺史”,后改称“江阳王”。
元怿墓如今位于老城北2公里,洛孟公路东侧瀍河西岸,墓上有冢,高约15米,直径约30米。此墓过去讹传为“司马懿坟”,直到1948年元怿墓志被从墓中盗出,人们才知道此墓墓主为元怿。墓志不仅记载了元怿的生平事迹、世袭爵里、卒葬年代和地点等,还间接地记载了当时百姓起义的情况。
元叉墓位于孟津县前海资村西南洛孟公路西侧,冢为圆形,高约20米,直径约30米,墓曾经被盗。墓室顶部有一幅天象图,保存完好。图上,银河横贯南北,银河两侧点缀着300余颗星辰。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发现的时代较早、星数较多的一幅“天象图”。此图比著名的《苏州石刻天象图》早约700年,比《新仪象法要星图》早500年,比《敦煌星图》早400年。这幅天象图为研究我国古代天文学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