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王先生经常乘公交车上下班,看到需要让座的乘客总是第一时间站出来。前不久的一次让座经历,却让他郁闷了很久。于是,他给本报打来电话诉说苦恼。
当时正是下班高峰期。王先生乘坐的16路公交车刚开始还有空位,随着乘客不断增多,车厢内很快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了。车开到体育场路时,上来一名抱小孩的妇女。王先生看坐在前面的乘客没人让座,就站起来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她。
让王先生没想到的是,这名妇女并没有马上坐下,而是先从提着的塑料袋里拿出一本杂志拍拍座位,然后将杂志放在座位上才坐下。她自始至终不但没有瞧王先生一眼,而且连一声“谢谢”都没说。
由于已经工作了一天,王先生此时脑子昏沉沉的,就这样挤在人群中摇摇晃晃,脚还被别人踩了两下。“真是倒霉,本来我可以很舒服地坐着。”对于让座,王先生有点后悔了。
让座时的一声“谢谢”重要吗?这两日,记者走上街头,随机采访了多位市民。
大部分市民认为,被让者一声不吭、理所当然地就座,态度肯定不对。
家住洛玻社区的刘晓光说,上班高峰期公交车上往往没有空座位,被让者的一声“谢谢”,是对让座人善举的一种认可,是最起码的尊重。
已经怀孕5个月的李小姐站在被让者的角度,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每次乘公交车,人家给我让座,我都会说声“谢谢”,因为我觉得人家没有让座的义务,我应该为人家的善举道谢。
有人认为王先生不必如此“小气”。施恩不图报,让座同样不求谢,行善方如果讨要感谢,那这个善举就变得有功利心了。
许多人宽慰王先生:不要想太多,礼让是一种品质,你的一个小小善举,可能影响到周围一批人,会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
本报记者 邓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