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新闻关注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求解中国粮食安全的“方程式”
织就监控网 打造平安盾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8 年 10 月 10 日 星期    【打印】  
关注十七届三中全会
求解中国粮食安全的“方程式”
——从世界粮荒看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粮食观
资料图片
  一则关于中国粮食的新闻,给动荡不安的世界粮食市场吹来暖风:

  今年中国粮食总产有望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实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连续5年增产。

  10年前,美国学者布朗质疑:谁来养活中国?然而,去年以来爆发的全球粮食危机中,粮食自给率10年保持在95%的中国显得“从容”许多,国内粮价上涨表现出温和性、结构性和可控性等特点。

  站在改革开放3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透视世界粮荒的主客观成因,面对“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与“粮食安全”、“粮食能源化”与“保证吃饭”、“保农民的钱袋子”与“保国家的粮袋子”三个方程式,我们似可找到求解粮食安全的答案。  

  第一个 “方程式”

  在“工业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立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战略支持

  “两个投资上亿元的工业项目‘相中’这儿,可我们坚持基本农田一分不能占。最后项目泡了汤,可为了粮食安全,值呀!”河南省滑县枣村乡乡长张红林正忙着联系粮食外销。滑县是河南产粮第一县,近5年粮食产量平均增长5.6%,耕地占区域面积的72%。

  滑县是我国严格保护耕地的缩影。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表示,对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如果粮食和农业出了问题,谁也帮不了我们。必须确保一个底线——18亿亩的耕地。

  全球粮食危机印证了中国策略的明智。始自2007年的全球粮价暴涨,使1亿多人陷入贫困。在工业化进程中忽视粮食生产,正是一些国家面临粮食困境的重要原因。

  “农业是强基础、促发展、安天下的战略产业,粮食是保生活、平物价、稳民心的关键商品。”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总结无数次教训得出的结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回落到5%以内,食品价格涨幅明显回落。粮食增产,对宏观调控起到重要作用。“考虑到世界性通胀背景,这个成果来之不易。”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说。

  30年前的改革开放,肇始于解决吃饭问题。1978年的那个冬夜,小岗村18户农民相约“分田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但随着改革开放向城市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风起云涌,加上不时出现的“卖粮难”,比较效益低使人们纷纷弃粮田办企业。昔日的鱼米之乡,崛起了大片工厂、车间,千百年来的“南粮北运”演变为“北粮南运”,13个粮食主产省能调得出粮食的只剩下6个。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经济增长奇迹。一边是势不可挡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另一边是确保耕地底线和粮食安全,平衡点何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由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继续推进,需要占用部分耕地,近几年经国务院批准的占用耕地的建设项目每年大约占地280万亩,但同时,对于所有占用耕地建设项目都提出了明确的耕地补偿要求。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按照立足国内,基本自给(自给率95%)、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粮食安全思路,我国先后实行了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大力发展农业科技,探索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央连续发出5个一号文件,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梯次构建惠农促粮的长效机制,免征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给农民发放补贴。今年,强农惠农政策信号更为强劲有力:中央财政安排“三农”投入5625亿元,创历史新高。

  重庆开县临江镇的“全国种粮标兵”孙昌武种植了255亩粮田,全年纯收入10万元以上。他高兴地说:“种粮不上税,国家倒补贴。我准备把种粮面积扩大到400亩!”

  第二个 “方程式”

  在“粮食能源化”与“保证吃饭”之间,明确替代能源“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

  本轮世界粮食危机原因复杂。权威专家分析说,随着石油价格攀升,一些国家生物能源快速发展导致食用粮油供给减少。美国2007年用于生产乙醇的玉米,已占玉米总产量20%以上,欧盟60%的油菜也用于生产燃料,冲击了世界农产品供求格局。国际机构的研究表明,生物燃料需求拉动国际粮价上涨了15%到30%。

  人与车“争粮”,成为维护粮食安全的一个全新课题。今年6月在罗马举行的世界粮食安全高级别会议上,与会各国在生物燃料开发问题上分歧严重。分析人士指出,尽管面对国际社会的诸多批评,美欧一些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会更加坚定地发展生物燃料,到2017年,乙醇燃料产量有可能再翻一番。

  中国也在这道全新的课题前艰难求解。这是2006年的一组镜头:

  ——有全国产粮第一大县(市)之称的吉林榆树市的一个经济开发区,毗邻而居两个“超大型玉米深加工项目”。公司负责人说:“如果两个项目全面完工,榆树全市的玉米都不够这两家企业消耗,需要外调。”

  ——东北一个百万吨玉米深加工企业负责人介绍说,3吨玉米可以生产1吨化工醇、1吨饲料和1吨酒精,公司总利润可达2亿元。

  从2005年起,在“向玉米要能源”、“向加工要效益”的推动下,东北一些地方上燃料乙醇项目热情高涨。如果按照当时的发展态势,到“十一五”末期,玉米生产第一大省吉林每年共需玉米2500多万吨,远远超过1750万吨的全省玉米常年产量;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国家粮油信息中心联合研究课题预测:2006年后的两个年度,我国将由玉米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

  国家从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于2006年年底接连下发通知,清理和叫停粮食能源化项目,要求各地不得以玉米加工为名,违规建设生物乙醇项目,并对各地玉米加工企业进行清理。今年7月,财政部透露,我国发展生物能源一定要在确保粮食安全基础上推进,尽快出台支持秸秆能源化利用的财政政策。

  以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1/5的人口——两个数字对比,彰显出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也时时警醒着我们要居安思危,一丝也马虎不得。看国际市场,全球粮食年贸易量不足中国消费量的一半,依赖进口不现实;看国内供给,与10年前相比,我国耕地面积净减少1.24亿亩,粮食需求却呈刚性增长。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说,如果大量靠玉米解决能源问题,将会是一场灾难。我们“不能饿着肚皮开汽车”,中国人多地少,不能照搬美国的模式。

  农业部部长孙政才表示,中国将严格控制使用粮油产品生产生物燃料,本着“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开发生物能源。

  第三个 “方程式”

  在“保钱袋子”与“保粮袋子”之间,“农民种粮食,国家买安全”的思路正在廓清

  尽管今年夏粮增产,但农民也有烦言:柴油价高货紧,化肥价格暴涨,农田水利失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在山东曹县仝店村,农民李艳抱怨说:“收完麦子,准备种玉米,到农资店一问化肥价格,涨得离谱了!” 农业部有关人士说,国内粮食价格低位运行,化肥等农资价格高位上涨,“一低一高”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挫伤农民种粮积极性。

  有关测算表明,到2020年,要再新增500亿公斤的粮食生产能力,才能确保届时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

  今年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强调立足于国内保障粮食供给,全面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建立健全中央和地方粮食安全分级责任制,形成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体系,并明确要求有关部门和粮食增产潜力较大的地区抓紧研究增加粮食生产的规划和措施。

  好政策带动“抓粮”热潮,仅黑龙江、河南、江西、吉林、安徽规划的增产目标,就超过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到2020年增产400亿公斤的目标。湖南、山东、河北、湖北等省也正在着手调研,制定本区域的“粮食增产规划”。

  专家们分析认为,“抓粮”热情高涨,关键在于国家要对粮食主产区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基础设施,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使产区和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规划的总投资达260亿元。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李茂松说:“一个省的农业项目能得到国家的如此重视,可以说前所未有;一个有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投资达到260亿元,也是前所未有的。”

  江西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尹小健说,巨额资金投向粮食产区,说明我国即将进入“国家花钱买粮食安全”的时代。“改造一亩中低产田,国家投入600元,俺老百姓可得了实惠。”河南省滑县大屯村村民张保林说。

  粮食增产规划重了“粮袋子”,也保了“钱袋子”。河南省粮食厅厅长朱孟洲介绍说:“按照河南三步走、每步50亿公斤的增产规划,2010年、2015年和2020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将分别达到5000元、7000元和1万元,力争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据新华社)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