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强化五项措施,解决好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一是实行有田安置。群众搬迁后,原居住地房产及经济林、责任田、自留山经营权保留,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二是实行有业安置。通过放开户籍管理,鼓励有条件的群众搬到城镇,支持其从事经营或创办企业,按有关政策实行优先信贷和税费减免。三是加强技术培训。结合“雨露计划”的实施,对搬迁户中的青壮年劳动力进行技术和技能培训。四是支持搬迁户上项目。积极协调农信社发放小额贷款,重点扶持搬迁群众经商、办企业,发展中药材、食用菌栽培及牛羊养殖等致富项目。五是发展多种经营。利用当地山多、树多、经济树种多的优势,大力发展中药材、食用菌、板栗等高效农业和经济林,增加农民收入。
郭洪昌说,通过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跟踪服务和引导扶持,大部分贫困户搬迁后很快找到了致富门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脱贫致富的渠道进一步拓宽,贫困地区劳动力得到解放,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王国良在讲话中指出,这次全国移民扶贫经验交流暨培训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各地移民扶贫的经验和做法,统一思想认识,加大下一阶段移民扶贫的工作力度。
王国良说,这次会议在洛阳召开,是因为洛阳市在移民扶贫方面总结探索出一些成功的经验,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四点:
一是科学规划。移民安置点建设做到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户住房建设符合群众的承受能力,也符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二是瞄准对象。严格把握标准,将贫困户优先纳入搬迁对象,并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监督,同时制定并实施了对贫困群众进行差别化扶持的政策,确保移民扶贫真正惠及贫困人口。
三是设施配套。安置点内的配套服务设施比较完善,教育卫生、商业服务、文化娱乐场所等建设与安置房建设同步推进。
四是注重发展。根据每一个搬迁户的实际情况,按照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制定致富规划,采取发展措施,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王国良指出,移民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上世纪80年代初在甘肃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的“三西”地区探索发展移民扶贫试点至今,全国累计移民扶贫达到580多万人,加快了贫困群众的脱贫步伐,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缓解了贫困地区的生态压力,推进了贫困地区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了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步伐,提升了贫困群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王国良指出,从今年开始,我们将移民扶贫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积极推动移民扶贫工作持续有效开展。在具体工作中,各地要把握以下原则:坚持群众自愿,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坚持分类指导,科学制定规划;坚持瞄准对象,真正让贫困户受益;坚持资源整合,着力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坚持产业开发,切实抓好后续扶持和增收工作;坚持规范管理,不断提高移民扶贫成效。
王国良强调,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条件和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但是,目前仍然有一部分群众居住在偏远地区, 就地脱贫、就地发展的空间和余地非常狭小,自身脱贫能力很弱,再加上居住分散,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等的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很大、成本很高。解决好这部分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是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的宏伟目标以及提高扶贫开发标准和水平的要求,我们必须把实施移民扶贫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确保移民扶贫工作扎实、深入、富有成效地开展。
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新疆建设兵团扶贫办负责人参加会议。山西省、浙江省、福建省、江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负责人也在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实地考察了嵩县黄庄乡河东村、黄崖村、三合村及旧县镇马店村的搬迁扶贫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