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业机械化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资料图片) |
|
农民通过种植多种农产品脱贫致富。
(资料图片) | |
本报记者 郝敏 文/图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
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常用《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形容我国农村和农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对我市来说,从改革开放前的吃粮靠外调到如今的自给有余,从单一的粮食种植到林果、蔬菜、花卉种植和畜牧业全面发展,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民的生活越过越红火。
粮食生产:从吃粮靠外调到自给有余
[亲历者]黄锁:一项政策解决了吃饭问题
黄锁,市农业局原局长。跟农村、农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黄锁说,上世纪60年代,他在栾川县潭头公社工作时,一年的粮食收成只够吃半年,剩下的半年只能靠调进。当时的口头禅是“红薯面,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
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农业学大寨”期间,政府提出的口号是“以粮为纲”,下劲儿解决群众吃饭问题。但群众尽管起早贪黑,仍然提高不了粮食产量,依然吃不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潭头公社在全县带头下放土地,第二年就取得粮食大丰收。
黄锁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经营制度,“贫瘠”的河洛大地焕发了无限生机。
1993年,我市提出到“九五”末新增粮食产量5亿公斤的目标。粮食产量从当时的13亿公斤增加到18亿公斤,市里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在伊洛河川区建设百万亩吨粮田,二是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三是推广小麦高产栽培、玉米高产栽培、丘陵红薯耕栽、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采取低产田改造、旱地调整作物布局,使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1998年,洛阳市小麦产量首次突破10亿公斤,粮食总产量突破20亿公斤。从那年起,我市基本取消计划调进(外调)粮食措施。
1999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测定,洛阳市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8亿公斤,实现新增5亿公斤目标。
[亲历者]张灿军:核心技术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张灿军现任洛阳农业科学研究院院长。他说,1978年以来,洛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科技得到快速发展:一是农业实现了机械化。过去种地,全家男女老少齐上阵;现在种地,一名妇女带两个小孩就轻松完成。农业机械化降低了劳动强度,解放了劳动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二是选用良种。改革开放后,我市大量推广自主品种,三五年就要更新一次品种,小麦品种目前已更换8次,选用优良品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三是农药、化肥的应用,增加了土壤肥力,保证了农作物少受病虫害侵袭。四是水利设施的建设,使以前的低产田实现高产。
[概说]我市现有耕地面积556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202万亩,农村人口492万,人均耕地1.13亩。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匀,我市冬春两季易发旱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受灾百万亩以上的大旱有20次。
市农经委有关负责人指出,我市粮食生产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一是粮食调入阶段。1995年前,我市粮食不能自给,收成最好年份粮食总产量不到17.5亿公斤,年均需要调入粮食2亿公斤,最多年份调入4亿公斤。
二是粮食自给阶段。1996年~2000年,我市粮食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年均总产量超过18.5亿公斤,199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22.5亿公斤,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
三是自给有余阶段。2001年以来,我市常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730万亩,年均总产量保持在20亿公斤以上。
[数字]
从1978年到2007年的近30年,我市粮食总产量由11.99亿公斤增加到23.75亿公斤,人均占有粮食由270公斤左右增加到365公斤;农业总产值由5.79亿元增长到236.8亿元。全市共建成自流灌区1000多处,有效灌溉面积近110万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综合开发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拖拉机拥有量达16.18万台,其中“大中拖”为5300台,是1978年的49.82倍。全市机耕面积达到282.49千公顷,是1978年的2.36倍;机收面积达到185.98千公顷,是1978年的16.83倍。
种植结构调整:从单一种粮到遍地生金
[亲历者]李龙章:种植业调整带来牡丹产业化
李龙章,洛阳土桥花木种苗公司经理,1986年承包村中一处101亩的荒废果园。从1987年起,他致力于牡丹种苗种植,成为全市首个成规模的牡丹种植户。
“当时,洛阳牡丹花会已经形成规模,但很多外地人来洛阳买不到牡丹种苗。市里支持发展牡丹产业,要求我们年产10万株种苗。当时我有顾虑,这东西不能吃、不能喝,卖不了压在手里没用。但到1993年,园区经济收益显现,牡丹供不应求,每亩地的毛收入能达到1万元。”李龙章说。
尝到甜头的李龙章从1991年开始实行公司+农户战略,将公司生产规模扩大到500多亩,使土桥村80%的农户、60%以上的土地种上了牡丹。大部分农户依靠种植牡丹搬出了以前的土窑洞,盖起了新楼房。
在土桥花木种苗公司的带动下,洛阳飞机场一带现已形成3000余亩的牡丹产业带。
[概说]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牛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以优质小麦为主的优质粮食生产,以苹果为主的林果生产,以牡丹为主的花卉生产,以甘草、杜仲、山茱萸肉为主的中药材生产,以优质烟叶为主的烟叶生产6大支柱产业。
黄河滩区的奶牛、西部丘陵区的优质烟叶、西南浅山区的优质肉牛、伊洛河川区的优质粮食、南部山区的中药材、市区近郊的牡丹花卉和时令鲜果……布局合理、特色明显、优势集中的现代农业产业框架初步形成。
[数字]
2007年,全市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到201.6万亩,占小麦总播种面积的56.5%;优质专用玉米面积扩大到162万亩,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61.3%。果树面积达到60.5万亩,产量4.5亿公斤,产值6亿元。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70万亩,产值7亿元。全市粮经比由2000年的84.6:15.4调整为73.4:26.6,实现了粮经作物协调发展。
同时,随着小浪底渔业资源的恢复性增长和西霞院渔业综合开发项目的陆续启动,全市渔业生产迅猛发展,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44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9万吨,分别较2000年增长6.8倍和2.4倍。
畜牧业:农民除劳务输出外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亲历者] 邓云昌:畜牧业必须走规模化道路
邓云昌是洛阳春天普瑞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他1973年到新安县良种繁殖场工作,1988年承包繁殖场,最初5头猪,次年就将生猪存栏量增加到200头;1991年依靠国家养猪补贴资金建起标准化养猪场,当年发展到2000头。
目前,春天普瑞公司存栏母猪1200头,年出栏种猪2万头,成为洛阳市最大的生猪企业、全国养猪百强企业。
邓云昌说,相对传统农业,畜牧业是一项利润不太高而风险很高的产业。20多年来,当年和他一起养猪的很多企业都转行了,但他靠着执著坚持到现在。下一步,他打算按照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要求,建10万头生猪饲养基地。
[概说] 在许多人的记忆里,畜牧业的概念是家家养头猪、养头牛、养只羊和一群鸡。
改革开放以来,这样的观念和养殖方式迅速发生转变。畜牧养殖由1978年基本上由一家一户以猪、禽为主的散养模式,逐步向猪、牛、羊、禽及一些特种养殖均衡发展的工厂化、规模化的养殖场户转变。从事畜牧业已成为农民除劳务输出外最重要的收入来源。
[数字] 1978年年末,我市肉蛋奶总产量仅为4.5万吨,至2007年年底,我市肉蛋奶总产量达到77万吨。
2007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77亿元,是1978年的154倍,畜牧业总产值在农业中的比重也由9.8%上升至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