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大早,出门上班的市民、上学的孩子都感到了今年入冬以来最大的寒意:冷风嗖嗖,冻得手、脸生疼。
据气象部门预报,22日最高气温1℃到3℃,最低气温-7℃至-5℃。人们在感受天寒地冻的同时,也领教了冻出来的尴尬。
中小学校服不御寒
周一,我市很多中小学举行升国旗仪式,不少学校要求学生必须穿校服去上学。
一大早,在匆匆忙忙上学的学生中,我们看到不少身着校服的孩子。这些校服看上去多是春秋装,孩子们被冻得瑟瑟发抖。许多孩子在校服外加上棉大衣、羽绒服遮寒,遮不住的小腿冻得直发抖。
一些读者反映,这一段时间天气变化剧烈,又冷又干,孩子们身体抵抗力弱,很容易感冒发烧,学校应当变通一下,根据天气预报提前通过“校信通”等提醒学生添加服装。
嵩县一位姓刘的女士来电说,她孩子所在的学校要求学生一年四季都要穿校服上学。学校给初一、初二的学生订做的只有夏季和春秋季的校服,冬天要求学生还要穿着春秋季的校服上学,孩子穿着这样的校服很冷。特别是22日气温骤降,孩子们冻得在教室里都坐不住。尽管很多家长给学校提了意见,但学校领导置之不理。
“学校管理难道不能人性化吗?”刘女士发出这样的疑问。
有的公交车“掉链子”
气温剧降,乘坐公交车上班的人数激增,一些相对冷僻线路的公交车上也挤满了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昨日早上,市区多条线路的多辆公交车被突如其来的寒潮冻得“掉链子”:有的“趴窝”,乘客只好换车;有的行驶慢如蜗牛,急得人直跺脚。
有的公交车“掉链子”,导致一些市民上班、孩子上学迟到,人们议论纷纷。
一些市民抱怨说,-7℃并不是罕见低温,公交车出现这样的情况实在不应该。
一拖一位退休职工说,公交车出现这样的情况,可以找出多种原因,但无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有的公交车车况不好,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故障;二是有的车辆缺乏保养,导致在关键时候出现故障。
寒潮来袭,冻出的尴尬提醒我们:涉及民生的单位只有建立应急机制,灵活应对突发情况,才能避免“脸红”。
本报记者 王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