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4版:视觉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路通 民富 生活变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08 年 12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辉煌新洛阳系列报道之六
路通 民富 生活变
记者 梅占国 曾宪平 高均海 摄 武逸民 文
  城市北出入口——国花路。
  上世纪80年代中州路七里河段。
  上世纪80年代洛阳山区农村道路(资料图片)。
  洛阳市各行政村客车通达率达98%(汝阳提供)。
  嵩县黄庄乡红崖村的“村村通公路”。
  公路通了,山区农民富了,家里的摆设和城里没啥两样。
  二广高速公路洛阳段。
  定鼎立交桥。
  洛河洛阳市区段桥梁由改革开放前的3座增加到现在的9座。
  村村通公路后,增收渠道越来越多,偏远山区农民靠养鸡致了富。
  洛栾快速通道嵩栾段。
  改革开放30年,是洛阳交通大发展的30年。30年前,洛阳人这样描述当时的交通状况:“开门就是坡(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坡,啥时有大路,修到咱这坡?”30年后,条条宽阔的公路、纵横交错的铁路、高速公路网、四通八达的民航,洛阳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十省通衢”。

  侯师傅是洛阳某运输公司的一位大货车司机,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经常开汽车到栾川山区拉货、送货。那时洛阳至栾川的大部分道路是山路,既弯又窄,除了上坡就是下坡,有的地方转弯时都得先倒车,待车子摆正后才能顺利过去。从栾川到洛阳是“两头黑”——早晨6时从洛阳市区出发,晚上6时左右才能到达栾川县城。

  侯师傅说,那时候洛阳的路大都是沙石铺的泥巴路,经轮胎一碾压,碎沙石便往两侧翻,车走在路上,就像是行驶在减速带上,颠簸得厉害。在晴天,车子跑起来后便灰尘滚滚,一路下来,车里人的头发、脸上、衣服上全是灰尘,除了吃点自带的干粮,几乎不吃东西,但一回家就煮猪血汤喝,以去掉胃里的灰尘。

  上世纪90年代,国家交通部、河南省交通厅对栾川、嵩县、汝阳、伊川、洛宁、新安、宜阳7个国家级重点扶贫县进行对口帮扶,先后修建了156公里洛栾快速通道、66公里的临木路、42公里的的西秋路,初步形成了连接各县、沟通四方的公路环线。1995年以来,交通部、省里累计投资16.34亿元,建设扶贫工程达2595.4公里。洛阳市率先在河南省提前一年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油(砼)路的宏伟目标。 

  进入新世纪,洛阳大部分地区的公路建设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2001年12月,连霍高速向西延长至三门峡;2002年12月,洛界高速公路(二广高速的一部分)通车,与连霍高速构成十字交叉;2005年9月,洛阳西南绕城高速投用,将连霍、二广连接起来,洛阳市被合围在中间,高速绕城格局正式形成。2005年是洛阳市高速公路竣工里程最多的一年,少洛、济洛、西南绕城高速公路接连建成通车,形成了环线高速绕洛城的格局。洛阳新区主干道开元大道东西延长线增建了两个高速公路出入口,一个通入西南绕城高速,一个通入洛界高速,使得市区周边有了10多个高速公路出入口。现在,从市区任何一个地方,都能快捷方便地进入高速公路网,这使得我市公路运输能力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增长了12.5倍。

  改革开放30年,说起洛阳公路的变化,侯师傅更是感慨万分。2003年洛栾快速通道通车后,洛阳至栾川只需2个小时左右。路好了,汽车档次也高了,现在开车司机也是穿皮鞋打领带。

  “公路通,百业兴”。交通建设加快了洛阳各县(市)区资源优势向商品优势和经济优势的转化,大批山货土特产下山流入城乡各类市场,洛阳山区农民由此走上了致富路。

  视觉统筹:高均海 图片编辑:武逸民 版式设计:寇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