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涧西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涧西区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城区
湖北路办事处 优化居民生活环境有成效
纪念改革开放 高歌喜迎新年
丰富市民“菜篮子” 鼓起菜农“钱袋子”
南昌路办事处 社区义务服务队暖人心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 年 12 月 26 日 星期    【打印】  
洛龙区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
丰富市民“菜篮子” 鼓起菜农“钱袋子”
  菜农在李楼蔬菜交易批发市场进行交易。 苟华云 摄
  核心提示

  洛龙区的李楼乡、白马寺镇、安乐镇拥有菜田面积24000余亩,是我市重要的“菜园子”, 也是我省确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洛龙区紧紧围绕“升级产业、提升品位、菜农增收”的目标,加大财力投入,从改善蔬菜生产环境、推广新技术、培育特色村等入手, 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不仅丰富了我市居民的“菜篮子”,而且促进农业增效、菜农增收。目前,洛龙区蔬菜生产已由3年前的40余个品种发展到120余个,年产蔬菜达到2.1亿公斤,菜农人均收入也由3年前的3000余元上升到6000余元。

  本报讯 (特约记者 苟华云 通讯员 贾淑红)眼下,正是寒风刺骨、万木萧条的严冬季节,然而,在种植蔬菜的大棚和日光温室里,却演绎着春天的盛景:黄瓜青翠欲滴,番茄青中泛红,鲜嫩的生菜、香菜、小白菜郁郁葱葱……菜农们有的正在采收、装箱、装车运往市场;有的正在修枝打杈、培育新苗,迎接春节市场,这是近日记者在李楼乡董庄村种植蔬菜的大棚和日光温室里看到的美景。

  洛龙区的李楼乡、白马寺镇、安乐镇拥有菜田面积24000余亩,是我市重要的“菜园子”, 也是我省确定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之一,多年来,一直担负着我市居民蔬菜供应的重担。近年来,洛龙区紧紧围绕“升级产业、提升品位、菜农增收”的目标,加大财力投入,从改善蔬菜生产环境、推广新技术、培育特色村等入手, 大力推进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不仅丰富了我市居民的“菜篮子”,而且促进农业增效、菜农增收。目前,洛龙区蔬菜生产已由3年前的40余个品种发展到120余个,年产蔬菜达到2.1亿公斤,菜农人均收入也由3年前的3000余元上升到6000余元。

  力创好环境

  水泥路铺进菜园子

  对于菜农来说,畅通的运输通道和经营渠道是助推蔬菜种植发展的基础。为解决菜农运菜、卖菜难的问题,近几年,洛龙区在省市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筹资2亿多元先后架起了李楼特大桥,贯通并硬化了聂潘路、李石路等10余条菜区主干道,分期实施了50余公里的菜田主干道硬化工程。为方便菜农生产,先后投资500余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投入到打井、硬化菜田水渠等基础实施建设中,仅今年,洛龙区在打井、硬化菜田水渠等方面投入的资金就高达100余万元。此外,为方便菜农就近交易,分别在蔬菜生产比较集中的白马寺镇孙村、李楼乡建起了两个大型蔬菜交易批发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配套和交易批发市场的建设,较好地解决了菜农卖菜难问题,提高了菜农的种植积极性。

  说起种菜、买菜,李楼乡太平村李石娃一脸的快意:“现在卖菜方便得很,政府年年加大菜田主干道的硬化进度,有的直接铺到菜田边,车子直接开到菜地,菜装上车,10分钟就运到咱这批发市场(李楼蔬菜交易批发市场),就算是到中原菜市场去,也不过半个小时。哪像以前,蹬着三轮车进城卖菜,光路上就得耽搁好几个小时。要是遇上下雨天,卖一回菜得折腾一天,有些时候,去菜地的路太泥泞,根本就进不了地,眼睁睁看着菜烂在地里也没办法。比起以前,现在卖菜真是方便,离批发市场也近,省时又省力。”

  推广新技术

  老菜田产出新效益

  洛龙区蔬菜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过去,菜农一直是根据季节种菜,而且种植品种单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菜盘子”的要求不断升级,菜农对蔬菜生产科技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强。如何让老菜田产出新蔬菜、提高新效益?其根本出路在于让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药肥走进菜田发挥作用。

  为此,从2005年开始,洛龙区健全壮大了蔬菜生产的组织、指导和管理机构,大量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由政府出资,采取聘请专家教授举办讲座,发放专业技术书籍、光盘,专家进田实地指导等方式,有计划、分批次地对菜农进行免费技术培训,对新建蔬菜大棚、日光温室集中连片发展蔬菜生产的农户,区财政按照其规模分别给予资金扶持和补贴。

  3年来,该区先后投入150余万元用于培训菜农,扶持菜农新建、改建大棚和日光温室。目前,该区李楼乡、白马寺镇、安乐镇三个蔬菜主产区的菜农,经过专业培训的已达25000余人,蔬菜大棚总数分别由3年前的3000余个发展到4000余个,日光温室从300余个发展到新型第五代日光温室400余个,新引进蔬菜品种20余个。卷帘机、暖风炉、反光幕、防虫网、杀虫灯、活墙日光温室等新型材料和设备已经广泛使用,大部分菜农掌握了先进的种植技术,涌现出了太平黄瓜、董村番茄、万年青蒜黄等专业村20余个。新技术的推广使用赢得了蔬菜生产的高产出,获得了高效益:同样的菜田面积,蔬菜品种、产量、菜农收入都比过去翻了一番。李楼乡万年青村菜农张二民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种了10多年蒜黄了,总以为算得上是老把势了,自从去年参加了培训才知道,种菜的学问大着呢。去年试着建起大棚后,再加上用了一些新技术、新肥料,嘿,一年的产量是过去的3倍还多!看来呀,种菜不仅需要劳力,更重要的是科学技术。”

  完善产业链

  让“菜篮子”提升品位

  近几年来,洛龙区在抓好菜园子建设的同时,为使市民“菜篮子”更丰富,提升品位,该区加大蔬菜生产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一些蔬菜加工、特色蔬菜生产、蔬菜新品科研等企业入驻该区,为蔬菜产业注入新的血液。

  目前,该区专业从事蔬菜加工、特色蔬菜生产、新品研发等的企业已发展到7大类38家。福达美集科工贸、产供销为一体,产品杏鲍菇进军国际市场,突破国内多个第一;恒梅芽苗菜公司打破我市无工厂化生产豆芽的空白,以日产6吨的产量供给我市各农贸市场、超市;奥吉特公司采用先进的发酵隧道、温控等技术手段种植高档褐蘑菇,出口欧美;“四新”育苗公司采用机器催芽、穴盘添加营养等先进手段进行大面积、高质量培育菜苗,产品深受菜农的青睐;绿师傅公司加工、包装的精品蔬菜,以品种全、质量好、档次高成为我市高档蔬菜的象征和馈赠亲友的佳品……这些企业的融汇,使洛龙区的蔬菜产业链条更加完善并得以延伸,形成了集规模化工厂化生产、供应、冷藏、加工和销售、科研、流通为一体的产业化生产新格局。

  严把监测关

  为市民提供放心菜

  17日上午8时,太平村的菜农李迟子开着三轮车,拉着刚刚摘下的满满一车黄瓜到李楼蔬菜交易批发市场进行交易。刚走到批发市场大门口,李迟子便自觉下车,门口蔬菜监测室的技术员从他的车上随意抽取了三根黄瓜放到室内仪器上进行检测,检测的主要内容是看是否有残留农药,残留是否超标。5分钟后,检测结果合格,符合交易条件,监测技术人员发给李迟子一个产品合格证后,他才将车开进菜市场。

  监测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他们这个批发市场一共有4名负责监测的技术人员,每天凌晨5时准时上班,一一对进交易市场的各种蔬菜进行监测。每天的监测结果显示:合格率均在99%以上,偶尔遇到不合格的蔬菜,他们坚决不让其进入市场交易。

  据了解,为让市民吃上无公害蔬菜,洛龙区完善了无公害监测体系,分别在蔬菜生产企业和蔬菜交易市场建立了9个无公害蔬菜监测室,严格监测,把好蔬菜质量关,保证让市民吃上放心菜。

  发展特色村

  帮助菜农增收

  为了有利于对菜农的管理、新品种引进、新技术运用和蔬菜销售,促进菜农增收,近几年,洛龙区大力实施“一村一品,特色发展”战略,引导农户在蔬菜种植上集中连片发展。

  王荣堂是李楼乡董村番茄种植专业村一个普通的菜农,一家四口人,前年新装修、新翻盖的新房共三层,说起种菜带来的变化,王荣堂笑了:“过去这样种点儿那样种点儿,五花八门,也没赚啥钱。后来才建起大棚专门种黄瓜,产量一下提高了好几倍。不瞒你说,俺虽然只有俩棚,年收入最低也有4万元,我还真想再搞几个新型的日光温室……”王荣堂说,像我这种规模,在俺村只是一般的,还有些种植规模比我大得多。董村党支部书记董留拽介绍,该村200余户农户,几乎家家户户都建有种番茄和黄瓜的日光温室,现在全村有蔬菜大棚和日光温室200余个,专门种番茄和黄瓜。因为发展特色种植,仅三四年时间,村里家家盖起了小洋楼,有些家庭光装修都花了好几万元,像空调、电脑、液晶电视这些高档家用电器,在俺村比比皆是。

  据洛龙区蔬菜办负责人介绍,目前像董村这样的专业村、特色村在洛龙区有20余个。大力发展专业村、特色村,不仅促进了该区无公害蔬菜基地的建设发展,而且大大促进了菜农增收,现在,特色村的菜农人均年种菜收入达到6000多元,是三年前的两倍还多。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