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几年建设,洛阳新区已成为交通便利、水系环绕、园林相间的现代宜居城区。 |
|
洛龙区的城郊型农业已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保障。图为市蔬菜基地李楼乡的蔬菜大棚。 |
|
经过改造和扩建,关林市场的成交量逐渐上升,稳居全国同类市场前十位。 |
|
洛龙科技园已成为新兴产业的集聚地。图为阿特斯太阳能生产车间。 苟华云
摄 | |
30年奋斗历程,30年沧桑巨变,30年青春勃发,30年铸就辉煌。改革开放,犹如一缕和煦的春风,吹遍洛龙大地。勤劳智慧的洛龙人民高奏着科学发展的旋律,用辛勤的劳动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用非凡的智慧谱写了华彩的篇章。昔日的单一农业区正在向工业大区和经济强区健步跨越。
洛龙区是2001年在原郊区基础上成立的城市新区,现辖4镇2乡2个办事处118个行政村,总人口30.9万,总面积206平方公里;同时拥有国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洛龙科技园和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洛阳经济开发区。洛龙区是洛阳新区开发建设所在地,洛阳新的行政中心、科教文卫中心、体育中心、金融中心、信息中心。
200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52.8亿元,同比增长16.3%,是2000年12.5亿元的4倍多;财政收入突破了3亿元大关,居全省城市区第九位,较2000年的5959万元净增2.4亿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64元,比2000年提高2000多元。
工业强区奏强音
几年前,洛龙区古城乡西南部还是一个个零乱的村庄。随着新区建设的快速推进,如今,这里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地——洛龙科技园。目前,科技园入园企业达到42家。今年前三季度,工业增速26.1%,高于全市水平。
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洛龙区借助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优势,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先后建起了洛龙科技园和李楼、龙门、关林、白马寺等工业园区,并按照“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完善链条,形成集群”的原则,重点围绕硅光电子、有色金属、汽车及其零部件、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几年来,全区新竣工项目46个,总投资40.03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5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9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3个。新开工项目75个,总投资222.8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35个,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6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6个。今年以来,全区共签约项目50个,总投资85.72亿元。其中工业项目22个,总投资39.95亿元;新策划工业项目8个,总投资170亿元。
据介绍,去年,仅洛龙科技园就完成产值28亿元,比2006年增加20亿元。新材料及光伏产业、光电产业、金属加工、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五大产业”初步形成。经济开发区完成总值4.03亿元,比2004年增长61.2%;商贸交易额达到9.5亿元,比2004年增长60%;完成区级财政收入3100万元,比2004年增长90%。
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从2003年开始,该区实施以技术改造为主的“1356”骨干带动工程,即通过几年的努力,使10家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将30家企业培育成骨干企业,年销售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培育5家科技型民营企业;帮助6个品牌成为全国知名品牌。洛龙区每年还拿出300万元贴息资金,今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工业企业担保基金、贴息奖励、建立科技扶持资金等。5年来,“1356”骨干带动工程的名字没变,但每年都注入新的内容,标准不断提高,数量不断增加。今年以来,全区共实施技改、扩建项目近20个,总投资8亿元。
工业要振兴,科技是先锋。洛龙区还积极实施“科技强企”工程,鼓励企业引进科技人才,加强研发中心或实验室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去年,全区新增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市级5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8家。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20.1亿元,同比增长20.2%,比2000年的3.40亿元净增16.7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4.8亿元,同比增长30.2%,比2000年的7340万元净增13.3亿元。今年前三季度,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4.07亿元,同比增长24.3%;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5.26亿元,同比增长43.3%;利润总额8543万元,同比增长61.9%。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一批高科技企业,如阿特斯光伏电力、利尔耐火材料等大项目的拉动作用。
生态宜居看新区
漫步洛阳新区,不论大街马路,还是背街小巷,满目青翠,绿树成阴。据相关资料显示,洛阳新区城市绿化覆盖率已达46%,水系渠道建成60公里、面积1900亩,“水在城中流、城在山水间”的大绿色生态园林城市格局已初步形成。
近四年来,洛龙区委、区政府借助洛阳新区开发建设的独特优势,坚持把以人为本,营造优美、自然、舒适的宜居环境作为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的战略举措,实施碧水蓝天工程,打造宜居城区。
家住龙门镇花园村的张先生,每天下班回家总要带着孩子到龙门西山转一转。“自从龙门西山万亩森林公园建成后,大家都愿意来天然氧吧里走上几十分钟”。龙门西山管理处负责人介绍说,龙门西山原来是一座荒山,2002年以前还是杂草丛生、作物稀少,如今这里生机盎然:春天,这里的3000亩樱花、碧桃、红叶梨竞相绽放;夏日,梧桐树、合欢、五角枫等高大乔木煞是好看,形成一把把巨大的天然阳伞;秋天,蟠桃、石榴、金柿子、黑红葡萄压弯了枝头,成千上万的城里人到山上采摘鲜果,好不惬意;冬天,雪松、女贞、龙柏、侧柏等常绿树种,使龙门西山绿意盎然。目前,龙门山已栽植各类绿化林木、花卉苗木140多个品种230余万株。
在隋唐城遣址上建起的隋唐城遗址植物园,更是筑起了一道绿色屏障,它也因此成为北京奥运火炬洛阳传递的起点。
与此同时,洛龙区还以新村花卉市场为龙头,大搞农村“绿色革命”,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鼓励引导花农调整种植结构,扩大种植面积。目前,全区以牡丹为主的花卉种植面积8500亩,有25家企业300余户专业从事花木生产;花农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
随着新区建设的逐步推进,洛龙区投入巨资完善了硬件设施,细化管理机构,强化了对新区的管理,探索出了一条精细化的管理之路。
因地制宜建新村
面对拥有70%农业人口的城市区,早在2004年3月,洛龙区委、区政府就提出了“强村富民,底层突破”的发展思路,激活村级经济,实现强区富民。他们按照班子强、人心稳、基础好、特色优、潜力大的标准,在全区筛选出一部分强村进行扶持,同时强化“村账乡管”、“村务公开”等保廉机制,谱写出了“强村带弱村,共建新农村”的华美篇章。
为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洛龙区不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倡导发展三类特色村:第一类是现代农业特色村。这类特色村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的思路,进一步发展无公害蔬菜、奶牛、花卉三大特色产业,并重点抓住三个关键:一是鼓励土地流转,引导土地集中使用;二是注重科技支撑,向科技要效益;三是注意培育品牌,不断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美誉度。第二类是服务业特色村。这类特色村发挥各村优势,建设专业市场,发展旅游服务,从事房地产开发,开展大学后勤服务等。第三类是小商品加工特色村。这类特色村依托关林市场,围绕食品、服装鞋帽、床上用品、塑料制品、玩具文具、装潢装饰品、特色旅游纪念品等开展本地化生产,同时制定出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放水养鱼,鼓励创业。
在特色村发展过程中,洛龙区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典型示范,目前已出现了李楼乡太平村的黄瓜、白马寺镇孔寨村的奶牛、安乐镇新村的花卉以及李楼乡五郎村的服装加工等特色村,全区特色村数量占村庄总数的65%以上。
新型商贸正崛起
10月16日,关林市场西区首期改造工程奠基。据介绍,该项目计划投资1.3亿元,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将建成5栋框架封闭式购物商场,总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建成后可容纳商户1200家,安置6000余人就业。新开工建设的市场定名为关林综合批发市场,建成后将以经营家电、厨具、灯具、毛毯、家纺等零售和批发为主。
为实现“商贸富区”目标,洛龙区狠抓关林市场的改造扩建,进一步强化其龙头地位,几年来,不断加大市场硬件设施投入力度,拆掉了临时摊位,完善了消防设施。2003年,投资3500万元建设了新商贸城,去年投资5000万元建起了南方服装城,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的品位和档次。
洛龙区利用关林市场的品牌效应,在周边规划兴建了建材、五金、电料、塑料等20余个专业市场,使市场面积扩大到1.9平方公里,商户9000多家。去年,关林市场交易额达135亿元,上缴税金3000多万元,在全国十大工业品交易市场中排名第六。
与此同时,洛龙区还依托辖区内的交通干道,规划建设了3个商贸产业带:以汽车及零配件交易为主的龙门大道商贸带,拥有洛阳市汽车自选市场、普利恒汽车配件市场以及10余家汽车特许经营店及4S店等,年销售额近3亿元;以花木生产交易为主的洛宜路商贸带,拥有豫西地区规模最大的新村花卉交易市场以及市园林局花卉展销中心等,年交易额可达2000万元;以陶瓷批发、汽车交易和物流业为主的洛常路商贸带,拥有唐三彩工艺品批发市场以及年交易额可达7000万元的华海汽车城、飞奔汽车城等。
随着洛阳新区开发建设的不断推进,一大批服务业项目如雨后春笋般进驻新区,宝龙城市广场、亚威国际广场、瀛洲路商业街等项目如期竣工,泉舜财富中心、娃哈哈购物广场等全面开工……仅今年牡丹花会期间,洛龙区、洛阳经济开发区就签订服务业项目22个,总投资1.2亿元的台湾丹尼斯量贩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的大张盛德美项目等纷纷落户。洛龙区紧紧抓住这些骨干项目的建设,在发展服务业方面,重点建设八大商贸区域,即:以开阳湖为核心的中心商务区,以大学城为依托的高校商贸服务区,以高层次人才居住区为依托的生活配套服务区,以洛龙科技园为依托的沿河房地产开发区,以开元大道为依托的两侧商贸服务带,以隋唐城遗址为依托的历史文化旅游区,以郑西客运专线洛阳南站为依托的中心商业区,以三大景点为依托的旅游配套服务区。
民心工程惠民生
路灯亮了,街道宽了,环境美了,看病有医保,养老有保险,生活有滋有味了……如今,洛龙区老百姓每天都能感受到身边日新月异的变化,处处感受到生活的便利和得到的实惠。
这些变化是洛龙区近年来实施民心工程取得的成果,它记录着洛龙区决策者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记录着31万洛龙人民的辛勤劳作,记录着广大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民心工程的支持参与。民心工程,已成为洛龙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今年年初,洛龙区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群众及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提出要重点抓好被征地群众职业技能培训、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乡镇敬老院建设等十件实事。这十件实事,无不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都是百姓关注的热点。
为解决被征地群众就业问题,洛龙区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让被征地群众稳定就业、就近就业、自主创业,对困难群体进行政策援助、岗位援助、技能援助和社会援助。截至目前,全区被征地群众新增就业1万余人,基本实现了“一户一人”就业的目标,新区新农合覆盖率在98%以上,医保已超过13%。
洛龙区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试行教科书循环使用;着力加强农村学校教育,引导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学校辐射。
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洛龙区今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村级环卫工作。目前,全区共配备专用车辆129台、垃圾三轮清运车255台,新建垃圾池1200个,同时还免费为306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
据了解,2002年以来,该区每年都承诺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将新增财力向关注民生倾斜。仅今年,该区就投入近亿元资金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社会事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大里王狮舞”、“海神宫廷乐”等7项民间技艺,进入省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科技、民政、计划生育继续保持国家级荣誉,第二次农业普查获国家级先进集体,区残联荣获全国福利彩票助残先进单位称号,新农村建设、政法、信访等多项工作分获全市先进称号。
春风吹来满眼春。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一座经济繁荣昌盛、科教兴旺发达、城市特色鲜明、社会保障有力、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充满浓郁现代化气息的城市新区,已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河洛大地!
(安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