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日,北大、清华自主招生,题目五花八门。有一道语文题让考生曲解成语,给出的例子是“度日如年”,曲解为“日子快乐得和过年一样”,让考生再想两个曲解成语的例子。有的考生觉得太古怪,有的则觉得还好,因为平时遇到的脑筋急转弯中常有这样的命题。
我态度鲜明地支持这种考试方法。几天前在一个聚会上,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上学时成绩非常好的几个学生,踏入社会以后混得都不怎么样,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反倒如鱼得水。我认为,这不是社会的问题,而是教育的问题,我们为什么培养了这么多与社会期待相去甚远的学生?
在考分决定学生命运的现实中,有什么样的试题,就有什么样的教育。通过调整试题来调整教育,绝对是捷径之一。清华大学自主招生的中英文综合题中,要求考生“用四篇文章组成报纸的一个副刊版面,给版面取一个名字,并阐述理由”。这对那些从不看报纸的学生来说,一定是道难题。目前很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很少抽时间看报纸、上网,清华大学的这道题,等于告诉老师和家长们,学生看报纸不是在浪费时间,没准儿考试的时候用得上。而学生看报纸,除了看副刊,还会看一些其他的新闻版面,对社会的认知就会加强,他们与社会的关系就会更密切。这一道题,比多少苦口婆心的说教都管用。
还有道题给出了“酷”、“小众化”、“粉丝”等10个词汇,让考生选择其中5个,写出词语的定义。如果阅读面不够,看到“小众化”这样的词,或许会目瞪口呆,课本上没有嘛!这样,课外阅读也就成了考试题目。古人讲“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如今,一道试题就把它否定了。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美国小学六年级的老师就敢给学生出“我看美国经济”一类的大题目,但学生们见怪不怪,纷纷披阅典籍、查找资料,答案千奇百怪,这是走得更远的一种引导。如此试题引导出来的学生,将来踏入社会才不致于成为高学历的低能儿。
用试题来引导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还有曲折,出题者的素质有高有低、视野有大有小,提交的试题难免惹来争议,但考试一小步,教学一大步,有了这一步,事情就好办了。
本版插图 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