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浙江三门县,一踏入腊月的门坎,年味就浓了。每家每户都忙着准备过年,其中之一就是做年糕。
做年糕的原料很简单,就是晚季收获的粳米,有的加少许糯米,工序却较复杂,一般要选在阴雨天的下午或晚上做,原因是做年糕需要三五个青壮年劳力。
先将浸泡过的米磨成粉,一笼一笼地蒸过之后,放在旁边的石臼里,由三五个青壮年轮流捣,这个环节需要力气大。等米粉捣成团,捣得很柔软后,拿到面床上,把它分成三五份,由三五个人一人一团反复搓揉,要快还要有力,等到揉得很柔很软了,就把它做成四方的棍子一样的形状,再拿刀切成二十厘米左右长,年糕就算做成了。
做年糕时最乐的要数孩子们。哪家开始做年糕了,不用你招呼就会有一大帮孩子围着,他们除了能拽一些小粉团蘸着糖吃外,更主要的是等大人们用粉团做些各种有趣的小动物。大人们会边吃边做各种动物的形状,有猪有马有狗有老虎等,有站着坐着的,也有奔跑姿势的,再在它们的眼窝里安上两个黑黑的火柴头当眼珠子。孩子们拿到小动物后欢天喜地,有性急的,不等它变硬,就已经吃掉了一条腿或一条胳膊,每每招来大家的一片嘘声和笑声。
年糕做好后,要放在家里三四天,等它阴干后,再放到一口盛着新鲜水的缸里,只要勤于换水,一般可以保存到第二年割早稻的时候,甚至更长。
现在做年糕都用机器了,也就少了那份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