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蓄洪水、控制土壤侵蚀、补充地下水、美化环境、调节气候、维持碳循环和保护海岸等生态功能,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因而,湿地又被称作“地球之肾”。世界鱼类总产量的2/3和世界半数人口食用的大米都产自湿地。
然而,采访中发现,很多人对湿地知之甚少,更谈不上有保护意识。今天是第13个“世界湿地日”,让我们走近身边的宝贵资源——省内两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的孟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肾脏”。
我国对湿地的定义是: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2米以下,积水达4个月以上)和过湿的土地,并与其生长、栖息的生物种群构成的生态系统。常见的自然湿地有:沼泽地、泥炭地、浅水湖泊、河滩、海岸滩涂和盐沼等。1971年,十多个国家首次签署的《湿地公约》便是以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特别是水禽和它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主要内容。
我市河流纵横,水库很多,形成了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湿地是湿地保护的重中之重。黄河湿地保护区总面积2.4万公顷,东西长96公里,南北跨度32公里,丰茂的水生植物为水鸟提供了栖息繁衍的理想场所。
黄河湿地保护区孟津管理局负责人说,孟津境内的黄河湿地是鸟类栖息的天堂。自1995年孟津黄河湿地被划定为省级水禽自然保护区后,这一地区成为鸟类理想的栖息地。尤其2003年1.5万公顷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成立以来,来此栖息的鸟类越来越多。
近日,在太(原)——澳(门)高速公路黄河桥东侧的黄河河心滩地上,我们看到,数百只鸟儿聚集在浅滩上,密密一大片,乍一看还以为是河中堆积的石头。长期驻扎湿地观测点的巡护工调好望远镜让我们观察:单腿伫立水中一动不动的是黑鹳;体型最大、浑身雪白、脖子形成优雅“问号”的是大天鹅;嘴巴宽宽扁扁像琵琶的是琵嘴鸭……
“这些鸟儿都是湿地的精灵,有了它们,这里便生机勃勃”。张会端老人在湿地与鸟儿打了十多年交道,每天巡护、观测、记录着鸟儿的动向,说到鸟儿,他有着说不完的话题。
据介绍,目前保护区共记录到鸟类202种,隶属16目45科。常年在孟津湿地内居住的有苍鹭、斑嘴鸭等42种;春、秋在此歇脚的旅鸟有豆鸭、银鸥等40种;夏候鸟则有白鹭、灰头麦鸡等44种;最重要的冬候鸟包括大鸨、丹顶鹤、灰鹤、白天鹅、黑鹳等49种……在湿地最大的一个鸟岛上,曾有上万只各种鸟儿活动的记录。
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区是河南省能记录到的水禽种类最多的保护区,除国家各级保护的珍贵鸟种以外,属《中日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有绿头鸭等83种;属《中澳候鸟保护协定》保护的有琵嘴鸭等22种。每年冬季栖息在孟津黄河湿地保护区的珍禽有3万多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珍禽有十多种。丹顶鹤、大鸨、白鹤、黑鹳、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频频在这块湿地露“尊容”。2005年,人们在这里发现了56只大鸨,这种鸟儿目前全球只有数百只。
经过多年的宣传,当地农民保护湿地、保护鸟儿的意识很强。“发现有鸟儿受伤,他们会当即收留并移交给林业部门救治。”湿地管理工作人员说,“但也有残害鸟儿的毒手。”近年来,湿地管理部门不断完善设施,加大执法力度,并在保护区沿线设立了16个观测点,由专人常年驻扎、不断巡护,尤其是候鸟聚集的10月至来年三四月。然而,随着保护区内人的活动日渐增多,猎(毒)杀水鸟的行为时有发生。此外,一些采石挖沙现象屡禁不绝,也给鸟类的生存环境带来干扰与威胁。
今年“世界湿地日”的主题为“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旨在呼吁人们关注河流流域,共同保护流域的生态环境。孟津黄河湿地是我市的宝贵资源,在我们引以自豪的同时,也应积极加入到湿地保护的队伍中去。
本报记者 石蕴璞 通讯员 秦向民 文
记者 高山岳 通讯员 王文博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