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在江油市,洛阳对口支援恢复重建工程又有4个项目开工。我省对口支援江油市恢复重建常务副指挥长王振伟高度评价洛阳的援建工作,他说,经洛阳援建干部的努力,有4个项目开工了,洛阳援建干部的行动受到江油人民的高度赞扬。
洛阳“拼命三郎”感动江油
在江油市“江洛建材有限公司”,栾川县白土乡党委书记赵红飞不顾左胳膊疼痛,一来到工地,就和工作人员一起调试设备,为2月底顺利投产做好准备。
洛阳前线指挥部指挥长卢铁军说,赵红飞人称“拼命三郎”,在他的协调下,洛阳企业家在江油市筹建了“江洛建材有限公司”,这是我省第一家落户江油市的企业,也将成为我省在江油市第一个投产的项目。
在洛阳援建江油的4个乡镇中,太平镇重建户达6545户,列江油市之首,赵红飞现挂职该镇党委副书记。
2008年年底的一天,赵红飞在太平镇帮助村民拆除帐篷时,不慎摔倒,左胳膊受重伤,不能活动。为了不影响工作,赵红飞仍然坚持在现场指挥、协调。晚上回到宿舍,他累得倒头便睡。第二天早上,他的左胳膊肿得穿不上衣服。
太平镇一领导硬拉着赵红飞到医院检查,结果是他左胳膊肌腱严重拉伤,需要住院15天。眼看“江洛建材有限公司”进入筹建关键时期,为了不耽误项目进度,赵红飞说啥也不住院,忍着伤痛坚持工作。
江油司机向挂洛阳牌照的汽车致敬
江油市八一乡是该市最穷的乡镇,大地震使得该乡与周边联系的道路毁坏。伊川县高山乡乡长魏德峰挂职该乡党委副书记后,立即把这里的交通情况上报给援建指挥部,为八一乡修路四处奔波筹资。
魏德峰从洛阳开来了一辆汽车,在板房建设和灾后重建及项目建设中,魏德峰既是司机,又是工人,和村民吃住在一起。由于该乡交通不便,他还承担起运输任务,不管哪个村民有急事,不管再晚,他都开着汽车帮忙,光是抢救伤员和运送孕妇就有十几次。
八一乡许多司机见到洛阳援建队伍的汽车,都鸣笛致敬,这成为江油人民向洛阳人民最真诚的问候方式。洛阳援建江油的王海健说,有6辆洛阳汽车在江油工作,不管是哪辆汽车,只要一到援助的乡镇,当地司机就向洛阳牌照汽车鸣笛致敬,这让洛阳援建人员心里很温暖。
用看书学习减轻思想压力
在余震不断的灾区工作,克服心理恐惧和心理压力,对援建人员来说,要经历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
宜阳县莲庄乡原党委书记蒋五寿挂职中坝镇党委副书记,他说,自从来到灾区,统计有明显感觉的余震就有100多次。为了预防余震,援建干部学习当地群众,用了一种简单有效的预防措施:在房内不同的位置倒立几个酒瓶,如果酒瓶倒下,就紧急撤离。
洛阳援建江油前线指挥部成员杨晓华是洛阳卫生局疾病控制科科长,此次请缨到灾区工作,是他人生最难忘的经历。
由于余震不断,援建干部心理压力很大。为了缓解大家的压力,杨晓华提出了用学习减轻思想压力的方法。大家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各种知识,转移注意力,忘记恐惧。
恪尽职守用爱坚守江油
对口援建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援建干部不仅要面对余震,还要应对饮食不适、心理和家庭压力以及对当地的工作机制、管理模式和思维方式的不习惯。
面对这些困难,援建干部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有4位同志父母生病,孩子面临升学,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请假,没有一个人叫苦,大家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洛阳人的精神风貌。
吉利区吉利乡乡长马建民在方水乡挂职党委副书记。他说,他感到最内疚的就是对不住经常患病的儿子。马建民的儿子今年7岁,他妻子工作忙,一个人无法接送儿子上学和带儿子去医院看病,只好把儿子送到自己父母家,让孩子的姥姥、姥爷帮助照顾。只有周末,儿子才能回到吉利区和妈妈团聚。
杨晓华何尝不是如此。他母亲患胆结石住院治疗,由于援建工作繁忙,他只是往家打了几个电话问候。
市民政局干部王海健是河南省援建江油干部中唯一的女性,从去年7月13日来到灾区到今年春节前,她没有回过一次家。得知11岁的女儿学会了自己煮面条、洗衣服,在工作中从来没有叫过苦的她不禁泪如雨下。尽管如此,她仍然选择了默默坚守。
本报记者 陈占举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