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午托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据市有关部门估计,市区大大小小的“午托班”有数百个之多。这些“午托班”为年轻父母解除了后顾之忧,但不少家长们同时担心:入托孩子会不会沾染上坏习惯,在“午托班”学“坏”了?
“午托班”解了年轻家长后顾之忧
在新区政府部门工作的韩先生夫妇俩中午回不了家,父母也不在洛阳,他们的孩子在西工区一所小学上二年级,他们就在学校附近为孩子报了“午托班”。现在,班上总共有17个孩子,办班的是一位下岗女工,家里三室一厅的房间,饭后男孩儿一个房间、女孩儿一个房间可以休息,每天管午饭、晚饭,每月270元。“真不算贵,人家每天翻着花样改善伙食,孩子在那里比在家里吃的还多,真是给家长解决了大难题。”韩先生感慨道。
像韩先生这样的情况不在少数。比如西工区实验小学周边就有四五个“午托班”,有的“午托班”有20多个孩子,每到中午放学,孩子们由“午托”阿姨带领着,到家里吃饭、休息,一个个欢天喜地。从采访情况看,这些“午托班”基本上都是困难职工办的,利用的多是家里的住房。她们通常找亲朋帮忙做饭、打扫卫生,每天午饭、晚饭还分为米饭炒菜、蒸包子、饺子、面条等多个品种,每周不重样,伙食标准都不低,家长、孩子对饮食都表示满意。同时,这些困难职工的辛劳也为自己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
从入“午托”的孩子看,多是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其中低年级孩子多些。这些孩子的家长多是生意人、上班族、进城务工者。这些孩子在午托班锻炼了动手能力,不少家长发现:孩子上了“午托班”,变得跟“小大人”一样,懂事多了。
“午托班”存在教育盲点
在感谢“午托班”给自己解决难题的同时,不少家长也发现一个问题: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学会了说脏话、说谎话。
周先生的孩子本来在太原路附近上“午托班”,春节后他从老家把父母接过来专门照顾孩子,不再上“午托班”了。他说:“我发现孩子沾染上了说脏话的坏习惯,担心继续上‘午托班’,会被大孩子带坏了。”
从采访情况看,家长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在午托班沾染上坏习惯。一位小学教师说,家长们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上“午托班”的大都是小学生,正处于思想、身体成长的基础阶段。孩子们在学校接触到的都是本班的同学,成长环境比较单纯,对孩子养成良好的待人接物、学习生活习惯很有利。“午托班”孩子年级有差别,一些孩子在家里养成的不良习惯,在校园里没有表现出来,但在“午托班”这种家庭式环境中就会流露出来,孩子们天天相处,难免会受到影响。
“我们会保证孩子安全,吃住好,让他们友好相处,看到有的孩子身上的坏毛病,毕竟不是自己孩子,说重了怕家长知道不高兴,只能迁就。况且,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教育经验。”一位“午托”阿姨道出了自己的苦衷。
“午托班”应重视“午间教育”
市实验小学一位教师说,家长们对“午托班”存在的忧虑提醒我们不要忽视“午间教育”。从外地摸索的经验看,对“午托班”加强引导、规范,使之走上良性发展之路,对学生、家长、学校、社会都是一个重要问题。这位老师提出了3条建议:
一是对“午托”阿姨适当进行培训。通过对办班者短期集中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教育技能,不仅能做好饭菜,还能做好“午间教育”,使部分孩子摈弃骂人、说脏话、撒谎等不良习惯,实现“午托班”与校园的对接,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二是希望“午托”阿姨自我“充电”。办班者可以自我“充电”,通过读书、看报、请教等渠道,掌握一些教育小学生的技能。同时,在请帮手时,也可以选择退休教师或者有教育经历的人,把自己的“午托班”办得更有档次,赢得家长信任。
三是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年轻家长每天要加强与孩子交流,特别是利用晚上辅导孩子做功课的时间,及时发现孩子上“午托班”是否沾染上什么坏毛病,如果有,及早纠正。
愿“午托热”保持适宜温度,为孩子提供更加温馨的成长环境。 本报记者 王继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