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中国牡丹主要分为中原原生品种、西北原生品种两大类,洛阳牡丹是中原品种的代表。洛阳牡丹甲天下于宋以来,成为中国牡丹外延的主干。今起,本报开设《洛阳牡丹在他乡》栏目,陆续向您介绍他乡牡丹与洛阳牡丹的血脉联系,印证他乡牡丹根在河洛的历史,敬请关注。
洛阳牡丹又被称为“洛阳花”。最新研究表明,洛阳牡丹始于东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这些充满感情的诗句,寄托了人们对洛阳牡丹的最爱,使今人仍对当年“都言洛阳花似锦”的盛况浮想联翩。
宋时,洛阳被金占领后,宋室南迁,洛阳牡丹种植渐渐冷落下来。其后,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北迁,洛阳城渐渐衰落,直至元、明、清、中华民国,洛阳牡丹的观赏、种植方走进历史。
然而宋以后,特别是明、清,在江浙、四川、山东、安徽、甘肃、山西、北京、东北等地,牡丹种植却如雨后春笋般火起来,还纷纷冠以“小洛阳”称谓。
那么,这些地方的牡丹与洛阳牡丹之间有何联系?在世界邮展将开展、第27届洛阳牡丹花会举行时,本报记者分赴祖国东南、西南、西北等地的8座有代表性的城市,追寻“洛阳花”传播的印迹,探究他乡牡丹与“洛阳花”的血脉联系。
洛阳是牡丹的原生地、适生地、发祥地
牡丹专家李嘉珏教授说,中国牡丹大致分为西北原生品种、中原原生品种两大类,洛阳牡丹是中原原生品种的代表,洛阳是中国牡丹的原生地、适生地、发祥地。洛阳作为千年帝都,对牡丹的培育、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培育本地牡丹品种,传播到外地;同时吸收外地的牡丹品种进行培育后,再传播到外地。
据史料记载,洛阳是牡丹的天然分布区,今天的邙山、万安山、熊耳山等,都曾广布着大量的野生牡丹。现在的一些牡丹品种如魏紫,就是人们直接从山上移栽下来培育的。隋唐以前,野生牡丹被人们作为栅栏围院落、当柴烧饭取暖用,可见当时洛阳牡丹十分多。
史料还记载,世界上最早的花会出现在河洛地区。商代时,在今天的登封、偃师一带,每年阳春3月,人们把牡丹花瓣撒在溪流中,然后跃入水中嬉戏畅游,并在河畔唱歌跳舞,场面十分壮观。
到了隋唐、北宋时期,洛阳作为东京、西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培育牡丹达到了高峰,庭院种植牡丹甚至成为身份的象征。北宋时期,牡丹品种达到100多个。随着诗词作家、书画家对牡丹的赞赏和描绘,牡丹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色彩,成为人们心中的国色天香。
京官外赴时,习惯把洛阳牡丹带上若干株种植在任所;奔波他乡的商人,也在异地种上几株牡丹表达思乡之情。于是,洛阳牡丹被传播到四面八方。
与此同时,西北原生牡丹品种被大量引种到京城洛阳,进行人工栽培,待培育成功后,又以崭新的面貌,引种到各地,包括原居地,丰富了当地的牡丹品种,促进了牡丹栽培种植。
南宋时期,一些士大夫如陆游等人,吟诗作赋赞牡丹,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从而使牡丹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在百花中上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洛阳牡丹播他乡
从事牡丹研究多年的蓝保卿说,自唐宋以来,洛阳牡丹影响到全国,从资料上看,1000多年来,洛阳牡丹通过这样一个传播路线图传播到四面八方:
在中原地区,洛阳原生牡丹先后辐射、传延到陈州(今周口市淮阳县)、亳州、曹州(菏泽),并在当地掀起了牡丹种植热潮。这一地区的牡丹种植在明、清时期发展迅猛,特别是亳州、菏泽,人们以种植药用牡丹为主,不再单纯停留在观赏上,着重卖根皮、株苗,培育出国内有名的药材市场,探索了牡丹种植从观赏到实用的路子。
在东南方向,洛阳原生牡丹传播到盐城、杭州、上海、常熟等地,掀起了那里的牡丹种植热潮。盐城牡丹有一个传说,相传南宋败亡,卞元亨举家迁至盐城便仓镇,随身携带有红、白两株牡丹,红牡丹代表忠心,白牡丹代表清正,后培育出“先花后叶”的枯枝牡丹,至今堪称一绝。
在东北方向,洛阳原生牡丹传播到北京、沈阳、牡丹江等地,主要集中在清代和当代。特别是东北地区,近年来牡丹种植发展很快,使牡丹扎根在了白山黑水间。“牡丹江”满语意为:“弯曲的河流。”近年来,牡丹江市引进了不少洛阳牡丹,努力使城市实至名归。
在西北地区,洛阳原生牡丹经过与西北原生牡丹融合,传播到山西古县、甘肃临夏县等地。
在西南地区,洛阳原生牡丹在南宋时期大量被引种到四川彭州等地,彭州博得“小洛阳”美名。陆游曾作诗称赞彭州牡丹有洛阳牡丹之风;四川省原省长杨析综曾赋诗:“彭州牡丹小洛阳。”
洛阳牡丹在一次次传播中,如同历史上的河洛人南迁一样,带着对故土恋恋不舍之情,带着对第二故乡的美好期盼,默默扮演着和平使者的角色,植根在异乡他处。每到春季,“洛阳花”迎风绽放,姹紫嫣红,使河洛地区与祖国各地紧密相连,相互交融。
改革开放以来,洛阳牡丹逐渐恢复了昔日的辉煌,现在品种达到1200多个,种植面积达到近2万亩,观赏园达到20多个,不仅走向全国,而且走进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一张张宣传洛阳、宣传中国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