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戈晓芳 文/图
花会期间,我们来到上海植物园,穿过蜿蜒的林荫小路,走进春意盎然的牡丹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株株长势喜人的“洛阳红”、“凤丹”等牡丹,清风拂过,它们宛如婷婷玉立的少女在风中摇曳着身姿。漫步牡丹丛中,我们不禁疑惑,这些娇贵的洛阳牡丹怎能抵抗住江南湿热的气候?是谁让它们茁壮成长?带着疑问,我们寻访到了这个主人公,他就是出生于洛阳偃师市李村镇的“牡丹之子”——上海植物园园长胡永红博士。(如图)
上海园林第一位专业博士
胡永红中等个子,语速很快。见到他时,他正在办公室里为明年上海世博会的绿化布置选花而忙碌,室内整洁明亮,书橱里摆放的几乎都是园林绿化方面的书籍。
上世纪90年代,胡永红在北京林业大学读完硕士和博士之后,被上海园林慧眼识才,从而成为上海市园林系统引进的第一位园林专业博士。
刚到上海植物园不久,他就和同事一起带着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牡丹参加了1999年的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牡丹单项赛,并技压群雄,一举夺得国际金奖。
随后,胡永红遇上了上海绿化大发展,这给他提供了一个展现才能的大舞台。园内的领导将上海投资最大的园林项目——植物园展览温室任务交到了他的手上,从工程建设到热带、亚热带植物的引种研究,仅花费了4年多的时间。2001年10月上海植物园建起了我国继北京植物园之后的又一个大型展览温室,收集和展示了3000多个热带、亚热带的植物。
胡永红说,他特别喜欢现在的工作环境,有充足的阳光、水分,还有人气,也为他园里的花花草草成为上海的一道亮丽风景而高兴。
让洛阳牡丹在上海怒放
落户上海10多年,胡永红想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如何让甲天下的洛阳牡丹在上海健康成长?
近年来,胡永红和他的团队通过改变牡丹园的土壤和小气候,让洛阳牡丹适应江南的气候,如今每年4月园内上百个品种两万株牡丹竞相绽放,使上海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国色天香。
随后,胡永红又运用花期调控技术,让牡丹在上海听话地“随时开”。去年夏季,他和他的合作团队使牡丹在8月8日开花,666朵盛开的牡丹出现在国家领导招待奥运贵宾的午宴上。为此,他获得了奥组委颁发的突出贡献证书。
牛年新春,洛阳牡丹又盛开在上海迎春花展上。目前他正在潜心研究江南牡丹新品种的选育,通过前期大量的基础工作,准备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培育出花大色艳、花期更长,能抗江南湿热气候的牡丹新品种。
提议洛阳与上海联手做强牡丹产业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古人对牡丹的赞誉。牡丹不仅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也是世界上久负盛名的花卉之一,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历来被视为富贵、幸福、美好、繁荣的象征。洛阳牡丹历史悠久,如何让其可持续发展?胡永红说,洛阳牡丹要做大做强,首要的是实现牡丹标准化、产业化生产。被誉为“花卉王国”的荷兰,是当今世界最大的花卉生产国和出口国,其秘诀就是大力推广产业化、标准化和机械化的生产模式。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为牡丹发展提供了文化优势,但想要让洛阳牡丹“长生”,实现产业化发展是关键。
上海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能快速了解到国内外牡丹产业市场的最新需求。洛阳可以与上海联手发展牡丹产业,以上海植物园作为研发基地,利用先进的科研条件培育一批观赏性强、生长健康、易维护的品种,然后在洛阳进行大规模繁殖生产。通过建立这种长期而稳定的合作,确保技术上的创新与突破,为洛阳牡丹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动力。
另外,洛阳牡丹要真正发展壮大,还需形成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胡永红建议,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标准,引导与扶持牡丹生产的龙头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实行强强联合。以农户为种植基础,负责牡丹种植,企业负责市场开拓、技术指导和产品的回收销售,加大对牡丹繁殖、催花、盆栽等技术投入,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牡丹能在元旦、春节上市,美化千家万户,实行利益共享。
胡永红说,游客对牡丹比较感兴趣,对牡丹文化更感兴趣,因此以花为媒,充分挖掘其久远的历史内涵,利用牡丹应用观赏价值、药用价值、食用价值做好旅游文化产业尤为重要。
他说,牡丹实现产业化发展后,洛阳可以打破“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的赏花局限,常年吸引更多的八方游客来洛赏牡丹花、饮牡丹酒、品牡丹宴……欣赏有关牡丹的各种文化艺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感受洛阳城市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