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综合·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纪念“5·12”请您发表感言
让更多有识之士投资洛阳
一只小鸡四条腿!
活跃在社区的
“夕阳红”义务督导队
“健康第一”进校园
强强联合,做大牡丹产业
孟津发现一处 唐初佛教摩崖造像
感谢这位好司机
清晨遭遇莫名电话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5 月 8 日 星期    【打印】  
“健康第一”进校园
  增加体育课时,实行阳光体育奖章制度……日前,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一系列举措背后——

  日前,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首次以市委文件的形式提出,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市青少年普遍达到国家体质健康的基本要求。“这是体育教育的春风”。一时,体育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

  从“重学习轻身体”到“健康第一”

  市体卫站去年一项统计表明,与10年前相比,我市男中学生平均身高增加了2厘米,女中学生平均身高增加了2.5厘米。青少年营养好了,个子长高了,学校体育工作成绩很大。但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指标多年持续下降;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占全市青少年总数近1/4。

  洛阳师院社会学者安锋分析,学生体质下降与“重学习、轻身体”的应试教育体制相关,需要从“根”上加以解决。

  《意见》首次明确,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市青少年普遍达到国标的基本要求,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营养不良、肥胖和近视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身体不好,就谈不上是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市教育局局长侯超英说,增强学生体质是今后体育教育发展的新风向标。

  体育课时增加 禁止挤占体育课

  调查发现,不少同学宁肯请假待在教室学习,也不愿把时间“浪费”在体育课上。在高考指挥棒下,一些学校、学生为追求升学,体育课时有被挤占现象。

  《意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削减、挤占体育课时间,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课时,小学三至六年级和初中每周3课时,高中每周2课时;中等职业学校和高校每周为2课时。

  按此要求,我市小学生、初中生体育课每周比以前增加了1个课时。市实验中学体育教师李愿算了一笔账:一周3节体育课,该校有50个教学班,至少需要增加4至6名体育教师,学校仅有一条200米的跑道,活动场地太小。

  一些老师担心,增加体育课时,部分中小学特别是热点学校场地狭小,运动器材不够,体育教师数量偏少等矛盾更加突出,落实起来难度较大。侯超英说,市教育局要求,目前尚不能达到要求者,要采取有效措施,逐步达到要求。

  推行大课间制 每天锻炼一小时

  晓君在涧西一所初中读初二,13岁的她每天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由于课外作业量大,她时常要写到深夜11点多,“有时感觉特别累,不想锻炼”。

  《意见》要求,中小学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统一安排25分至3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学校必须课后组织学生进行1小时集体体育锻炼,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寄宿制学校要坚持每天出早操。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要把课外体育活动列入教学计划,使每名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

  实行阳光体育奖章制度

  《意见》提出,全面实施初中升学体育考试,逐步加大体育成绩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分量。从今年起,高中毕业会考将增加体育考试科目。在全市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全面实行阳光体育奖章制度,该奖章颁发给毕业时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优秀等级的学生,其中毕业升学体育测试成绩占50%,其他学年占50%。

  “今天考试是为了明天不考试。”在侯超英看来,体育考试是为了引导学校、学生重视体育,提高身体素质,养成锻炼习惯。

  开放体育场馆 配齐体育设施

  市实验中学大课间活动采取轮换制:上午大课间,一部分人跑小步操,另一部分则留在教室里做眼保健操,下午则调换过来。由于缺少活动场地和体育器材,一些学校正常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保证。

  据介绍,《意见》规定,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学生开放,学校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在课余和节假日应向学生开放。按国家有关目录要求,力争在“十一五”期间配齐体育设施与器材。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小学以每周16至18学时配备1名体育教师,中学以每周12至14学时配备,高校以每周10至12学时配备。为体育教师配发运动鞋和服装,费用每年不低于500元(比原标准提高200元)。用3年时间对现有中小学体育教师进行一次轮训。此外,有食堂的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较专业的营养师,中小学卫生保健人员按在校生3%。配备,校医按600:1配备。本报记者 孙利华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