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法到地头。 |
|
办案途中。 |
|
爬山。 |
|
饥餐渴饮。 |
|
回访案件当事人。 | |
新闻背景
嵩县车村人民法庭位于距洛阳185公里、嵩县县城105公里的伏牛深山区的车村镇,下辖3个乡镇53个行政村,人口9.3万,辖区面积114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300多米,是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毗邻洛阳、南阳、平顶山三市和鲁山、南召等七县,素有“鸡鸣三市、犬吠七县”之称,是河南全省辖区面积最大、地理位置最偏僻、平均海拔最高、毗邻市县最多的法庭。法庭有3名法官、1名书记员,平均年龄30多岁。
6月12日,《河南日报》以《大山深处的法官们》为题,对车村人民法庭成立调解中心和巡回办案点,方便偏远山区群众诉讼的做法进行了报道。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作出批示:“看了李东红记者采写的《大山深处的法官们》的报道,我很受感动。我为这些年轻的法官为了大山的和谐、为了大众的幸福而冷落小家、牺牲小我的精神而感动,为有这样一批秉公办案、一心为民的优秀法官而骄傲。我想,像车村法庭这样的群体决不是一个两个,应该是一批。请(省院)政治部认真总结他们的先进经验、感人事迹,以在全省法院系统推广、弘扬。”
这是一次让我自始至终充满感动的采访,这种感动是久违了的、震撼心灵的感动……
仅有3名法官的车村法庭,却以惊人的气魄书写了一篇气势恢宏的大文章:在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域面积的辖区内构建一个包括两个调解中心、16个巡回调解室在内的多元调解网络;近3年审结案件268件,调解221件,调解率达82.4%;诉前调解案件226件;辖区民事纠纷以年均10%的幅度下降,发还改判、涉诉信访、民转刑案件均为零增长;2008年被省高级人民法院授予“全省先进人民法庭”荣誉称号,荣立集体三等功。
这些平均年龄30多岁的法官,何以创造出如此骄人的成绩呢?
两个调解中心、16个巡回调解室,让世代居住在深山区的百姓不用跋山涉水就能时时享受到法律的阳光
为什么要构建多元调解网络?巡回法庭的作用究竟有多大?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决定到号称“洛阳南极”的白河乡调解中心一看究竟。
6月19日上午11点多,从车村一出发,我便深切体会到了法官们的艰辛:层峦叠嶂的大山、弯弯曲曲的山路、令人目眩的深沟、湍急咆哮的河流……
当笔者问起建立调解网络的初衷时,今年36岁、已经在基层法庭摸爬滚打了11年的陈海江庭长讲起了他的一次难忘经历——
2007年6月15日,刚刚就任庭长3个月的陈海江开庭审理一起人身损害赔偿案。开庭时间本来定在上午9点,可到了下午2点,被告魏某还没有到达法庭。按照法律规定,法院开庭,无故不到者,原告按撤诉处理,被告按缺席判决。但陈海江坚持再等等。下午3点,魏某终于来到了法庭。此时,已超过开庭时间6个小时了。当陈海江准备批评魏某时,魏某的一番话让他再也不忍心了。
原来,魏某的家在距离法庭近百公里的白河乡上庄坪村。一大早,魏某就从山上下来坐“摩的”到了白河乡,然后换乘汽车。可车到半路,遇到山体塌方,道路无法通行。这时,魏某下车,翻过一座山,然后又乘坐三轮车才到达法庭……
魏某到法庭的经过,深深震撼了陈海江。庭审结束后,陈海江陷入了思考:是啊,山里的老百姓来法庭一趟这么难,怎么让他们不再这么难呢?
不久,距法庭50公里的白河乡成立了“巡回办案点”,16个纠纷多发村、景点所在村成立了“巡回调解室”。就连离白河乡政府所在地还有30多公里的上庄坪村也成立了“巡回调解室”,这里的老百姓再也不用为咨询法律问题而翻3道岭、越两条深沟、趟4条河。目前,这些分布在大山深处的调解室,既是老百姓的法律咨询点,又是矛盾纠纷的化解点。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颠簸,在头晕目眩之时,我来到了白河乡。一下车,“嵩县人民法院车村法庭白河办案点”、“嵩县人民法院车村法庭白河调解中心”的牌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
进入调解中心,整洁的办公场所、简洁明了的“诉前调解流程示意图”、有序的办案资料摆放无不使人眼前一亮。去年以来,这个调解中心已接受群众咨询88人次,诉前调解案件54起。
白河乡党委书记万志敏对调解中心的作用感受颇深。他说,过去这里的老百姓打回官司要背上干粮,换乘几种交通工具,翻山越岭,来回折腾好几趟,人都要瘦上一圈。调解中心(室)建立后,群众咨询法律问题不用出村,有啥家长里短随时可以说道说道。调解中心(室)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使群众“少了怨气,多了和气;少了蛮劲,多了理智;少了诉累,多了便利”。
车村镇党委书记王玉杰认为,多元调解网络的建立,有效实现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科学衔接,充分调动了各调解主体参与调解的积极性,形成了法庭、乡(镇)司法所、村两委合力调解民事纠纷,确保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木植街乡党委书记苏海涛动情地说,调解中心(室)的建立,真正把庭开在离百姓最近的地方、把忙帮到百姓最需要的时候、把爱撒到百姓最渴望的时刻,取得了群众、党委政府双满意的效果。
怀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情感,用神圣而又公平的法治精神,为百姓擎起一片和谐幸福的天空
6月19日下午,我到车村镇顶宝石村巡回调解室采访。刚一下车,陈海江、刘磊两位法官就被在路边纳凉的群众围起来,或寒暄问候,或咨询问题,亲得就像一家人似的。
陈海江说,这里的百姓太善良质朴了,不好好为他们服务就对不起自己的良心。
那是2008年12月的一天中午,一位80多岁的聂姓老太太哭哭啼啼、颤颤悠悠地走进车村法庭。
正欲去吃午饭的张纯举法官见状赶快把老人扶进休息室。老太太一落座,便语无伦次地哭诉道:“我的老大儿子不养活我,我要和他解除母子关系,他往我地里扔石头,还打我的核桃……”
张纯举为老人买来了热腾腾的烩面,老人边吃边哭。他一边安慰老人,一边用平民化的语言向老人解释相关法律规定。
老人不识字,不会写诉状,张纯举就为她制作了要求支付赡养费的起诉笔录,并帮助办理了缓缴费用手续。
立案后,法官经多方打听,找到老人在某地打工的儿子苏某时,苏某态度生硬,找借口拒绝赡养其母。法官耐心讲解法律规定,并以亲情感动他。当法官讲到苏某小时候,母亲非常疼爱他,就连去地里干活,也要把他放到衣襟里,生怕他受凉。听到这里,苏某流下了愧疚的泪水……
车村法庭辖区内的53个行政村,分布在114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沟沟岔岔里。对这里的法官来说,冬顶严寒、夏冒酷暑、忍饥挨饿、跋山涉水办案已是家常便饭。
今年5月的一天上午,法庭要调解一起离婚纠纷案,但当事人王某的家却在木植街山上的蒲池村,而从法庭到山脚下就有50多公里。上午10点,陈海江带领两名法官开车到山脚下后,开始下车爬山,爬了十几里的泥泞山路,他们才摸到王某的家里。谁知王某的母亲顺手一指,冷冷地说:“他在地里干活呢。”她这一指,法官们竟翻了两道岭,过了3条沟,在一个山坡上见到了王某。开始王某的对立情绪非常大,于是法官们帮他拢麦、捡麦穗、运麦。王某被感动了,连忙将法官让到家里,并端来了鸡蛋茶。闻着诱人的鸡蛋茶香,饥肠辘辘的法官们却抓住机会,开始了调解……当带着调解成功的喜悦回到法庭时,已是满天星光闪烁。
舍小家顾大家,舍小我为人民,以对法律、对人民的无限忠诚,执著地践行着“人民法官为人民”的庄严承诺
在车村法庭采访期间,笔者时时被法官们的忘我奉献精神感动着——
6月19日晚上,正当笔者采访副庭长张纯举时,他的手机响了,里面传来姐姐的数落声:“咱娘的糖尿病并发症犯了,下肢麻木、抽搐,已经输液半个月了,你这当儿子的也不回来看一眼……”挂断电话,张纯举的双眼噙满泪水,又无奈地拨通了妻子的电话……
大学本科毕业的刘磊,原本打算在县城找一份工作,谁知却被分配到车村法庭,白天看大山,晚上数星星,数够了就听风声、水声、虫鸣声。从小在县城长大的他,因自卑而自闭了好长一段时间,和同学们断绝了一切来往,甚至产生了辞职的念头。如今,这位满面书生气的法官深深爱上了这里。今年5月刚结婚,但休婚假不到一个星期,他却向庭长强烈要求上班。
庭长陈海江,去年5月妻子因手术并发症在洛阳住院,他仅打了个照面,便不顾妻子的苦苦哀求,毅然赶回到白河审理案件。今年3月,陈海江的父亲患脑溢血在县中医院住院,他却因急着调解一起案件,不得不恳请亲戚代为护理。今年5月,陈海江被医生诊断出阑尾炎,可他却央求医生千万别做手术,仅输了点液,便带着煎好的中药,每天和法庭的同志们一道巡视在黄金周期间的景点,提供法律咨询、发放温馨提示卡、解决旅游纠纷。
…… ……
车村法庭的法官们,对自己、对家人近乎“无情”,但他们对老百姓却有火一样的热情——2008年春节前的一场大雪,使千里伏牛山银装素裹。陈海江、刘磊急需对一起案件采取保全措施,当他们行至栾川县合峪乡一山道拐弯处,因路面结冰,方向失控,车辆原地掉头,在撞断两棵松树后,车滑到离深沟不到10厘米的地方才停下。两人小心翼翼下车后,瘫坐在雪地上久久站不起来。至今谈起这些,陈海江的眼角仍然闪着泪花。
在车村法庭采访,看到最多的两个字是“便民”,听到最多的两个字是“自费”。法官自费购买木床及卧具,筹建“便民宿舍”,让翻山越岭来参加诉讼的当事人有一个温暖的休息场所;自费购买了电磁炉等炊具,开设“便民餐厅”,使当事人像在家一样能喝上热水、吃上热饭;自费购买常用法律书籍,创建“便民阅览室”,由法官陪读,给当事人讲解释明。
…… ……
在和车村法庭法官们相处的日子里,笔者总想试图引导他们说些豪言壮语。但他们每次朴实的回答几乎是相同的:“我们几个人的家都在县城,说实话,当初都不想来,但这个工作总得有人做。再说在这里工作时间长了,对山里这些朴实的老百姓也有了感情。当看到通过我们的工作,他们一家人和睦相处,邻里关系融洽,辖区和谐稳定,我们从内心都有一种成就感……”
是啊,座座大山无言,却为人们慷慨奉献着无数宝藏;涓涓细流无语,却汇集成孕育人类文明的条条大河。
我仰望大山,思绪澎湃万千;我凝视小溪,心中感慨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