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英雄儿好汉”——这话所表达的“血统论”早已被抛进了故纸堆。但连日来的几条新闻却让人忧虑:“血统论”似乎改头换面穿着各种新的“马甲”出现了。
在湖南,有高考考生投诉称,湖南教育厅发文要求高校照顾录取教工子女;在湖北,黄冈市人事局发布公告称,该市享受特殊津贴的专家等的子女,面试成绩加2~3分;在广东,有省政府参事建议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对本单位职工子女中的大专毕业生,优先作临时合同工安置……表现五花八门,但“老子英雄儿好汉”的“血统”逻辑却不难看穿——只要你有点“特殊”,就有可能公开地让儿女沾沾光。
这些显然都不是孤案:照顾教职工子女,很多地方在搞;招考优待,企业家子女常公然在列;安置就业虽没了昔日“接班制”,但以关系网运作的“事实接班”也屡见不鲜……拉到显微镜下观察,又不难发现,每一个新马甲背后都免不了权力乱站乱窜的影子。
1966年底,遇罗克写出《出身论》,尖锐指出,坚持“血统论”的人“不晓得人的思想是从实践中产生的,所以他们不是唯物主义者”。今天,我们也要尖锐指出,坚持新“血统论”的人“不晓得权力的来源是从人民中产生的,所以他们不是公民平等的实践者”。
新“血统论”经常打着“推动就业、吸引人才、重视教育、稳定社会”等旗号,似乎披上了正义的外衣。但揭开这层外衣,本质仍然是部分小集团获利,社会公平买单。
某些官员私下里搞“血统论”操作,还不算太可怕,毕竟那还只是黑箱操作。当这种“血统论”穿个马甲肆无忌惮地以政策的方式大行其道之时,就可怕多了,黑箱子刷上白漆,将混淆创建政治文明时代的是非对错。可以想见,这些政策出台的后果是什么?部分小集团得利了,而那些无权无势的平民子弟,就会认为个人的努力缺少希望,就会认为“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在一个呼喊和谐的时代,这些地方奏出的却是极不和谐的音符。
另一可怕之处在于,它会不断穿上各种马甲,来混淆我们的视线,所以,得有一双“慧眼”,去识破这些伪装。而这双“慧眼”,只能寄希望于权力制衡的出现。自由游荡的权力太多了,随便哪个部门头头脑袋一拍,就能制定一个“照顾一些人、伤害一些人”的游戏规则,且能毫无阻拦地付诸行动,在这样的权力随意面前,或许首先要做的就是建构“权力制衡”,没有这个东西,公民平等就会沦为纸上空谈。 (非 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