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7版:悦 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父母是有有效期的
在美国体验微笑葬礼
外国漫画欣赏
为什么纸币上的
人像多是正面?
洛阳网广告
公 告
讲讲“人民日报社论”的故事
德国高速公路
不限速 却 最安全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8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讲讲“人民日报社论”的故事
唐绪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从各个角度回顾共和国60年经历的书籍渐次多了起来。这其中,袁晞所撰写的《社论串起来的历史》,无疑是一本视角独特、选题新颖的著作。

  说它视角独特,是因为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从范荣康先生的讲述中回首往事”。范荣康先生是谁?现在的年轻人也许没有多少人知道了。但要说起梁左、梁天、梁欢甚或谌容,恐怕知道的人要多得多。其实,范荣康跟他们是一家子,是谌容的丈夫,梁左、梁天、梁欢的父亲。用袁晞的话说,范荣康是这一家的“掌门人”。

  “掌门人”之所以没有“门下人”在社会上那么有名,原因在于这个“掌门人”几十年来始终置身于幕后,很少在大庭广众下抛头露面,也很少用“范荣康”的名字著书立说。他的名字被 “社论”或“本报评论员”,而且是人民日报社论、人民日报评论员所替代和掩盖了。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人民日报社论曾经是可以呼风唤雨的,可以号召《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也可以发动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范荣康自打1952年调入人民日报社,及至上世纪90年代初离开工作岗位,近40年的职业生涯可以说基本上奉献给了人民日报社论。起先,他是工业组的编辑,写过一些有关工业、交通、邮电方面的社论;“文化大革命”中,他是评论组的编辑,参与起草撰写了许多“两报一刊”社论;改革开放后,他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习仲勋的秘书,后又担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和主管理论、评论、文艺等部门的副总编辑,亲自操刀或组织撰写的社论、评论那就更多了。

  要算起来,参与过撰写人民日报社论的人不在少数,上至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下至“文革”期间的造反派,林林总总,数不胜数。但是,几十年浸润其中,把自己毕生的心血和才智都化作了那神圣名号下一行行铅字的,只有范荣康先生一个人。也正因为如此,范荣康得以了解了新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决策过程,知晓许多人民日报社论出台的前因后果甚至说得出哪篇社论中的哪一句话、哪一个词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这么用。

  由此,恐怕不难理解,“从范荣康先生的讲述中回首往事”是一个多么难得的观察视角啊!

  说它选题新颖,是因为同样写共和国的当代史,别人把人民日报社论当作资料,用它来说明些什么、证明些什么;而本书以人民日报社论为主体,通过它再加上当事人的回忆和今天的考证,来洞察那个时代所蕴藏的奥秘。这就是本书的不同凡响之处,也因此让人耳目一新。

  由于选题的不同,从写作体例上来说,这本书就不是那种四平八稳由史料堆积起来的“历史专著”,但也并不完全是当下时兴的由个人回忆的“口述历史”。它既有“著”,又有“述”,还有“评”。书中的每一个主题都由三个部分组成:“范荣康口述”、“社论原文”和“回望历史”。“范荣康口述”是当事人的回忆以及后来的认识,可视为历史的线索。“社论原文”是当年留下的见诸于文字的原始文本,可视为历史的遗存。由历史的线索串联起了历史的遗存,就搭建起了历史的框架。“回望历史”则是作者对口述和文本的考证与阐释,同时还糅进了作者本人当年的亲身经历和今天的反思。它就像历史的细节一样,填满了历史框架的空隙。于是,历史就变得具体、变得生动、变得真切、变得有血有肉了。让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可感可触;让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可知可觉。我以为,这是本书最可称道之处。

  坦率地说,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因为正视历史本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更何况范荣康先生那一代人所经历过的历史充满了太多的曲折和艰辛。今天重温那段历史,常常会让人心头沉甸甸的。都说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往可以昭来。真希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历史不再重演,真希望不让彭老总说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真希望范荣康先生留下来的文字不再违心。

  (选自《北京青年报》 鲁 路 辑)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