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1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激愤泼墨写历史
迎接挑战
年年国庆挂红旗
与人相处“七不要”
思路花语
洛阳网广告
唐诗中的洛阳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 年 9 月 24 日 星期    【打印】  
年年国庆挂红旗
□ 李钦芳
  从1950年起,每逢祖国的生日庆典,我们家总要净了头脸,洒扫庭院,在大门楼顶悬挂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燃放一挂五百头或一千头的鞭炮庆贺。父亲还要亲自下厨,弄上三五个菜,一家人围坐桌边,举杯投箸,以小型的家庭宴会庆贺祖国华诞。

  这个传统是父亲发起的,由我继承并发扬光大。曾记得,当时我才11岁。早饭后,父亲用热水洗了一把脸,一手拿一面小圆镜,一手执一把剃头刀,刮净了稀疏的胡子,头发在前几天就寻人理了。他还穿上一身黑蓝布新衣,40岁的人宛然二三十岁的年轻后生。他要求妈妈和两个孩子都换上新衣服。父亲兴奋地说:“是共产党、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才当家做了主人,过上了美满幸福的新生活。吃水不忘掘井人,幸福不忘毛主席。今后我们家要年年庆祝祖国的生日!”

  早在这年春天,父亲赶牲口去洛阳卖木炭,就扯了一段红洋布和几尺黄白洋布,寻了一家裁缝,做了一面五星红旗,又买了一根两丈长的竹竿做旗杆。就这样,我们家有了全村第一面五星红旗。年年国庆节,它飘扬在美丽的山村上空,像一团火焰,燃烧在我们心中。此后每逢祖国华诞,很多人家都在门首都悬挂国旗,燃放鞭炮,举办小型家宴,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美好祝愿。

  1958年,我高中毕业,返乡务农;1961年春,我参加工作,到外村当了民办教师。不管是在农村或外乡的学校,国庆节一般都要放秋假。我们阖家团聚,共同度过了一个个国庆和中秋团圆佳节。那时还没有收音机和电视机,北京国庆的盛况几天后才能从报纸上获知。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县里通了有线广播,多数人家安装了舌簧喇叭,可以及时收听国庆节北京热烈庆祝的盛况。我当时还用微薄的工资和稿费收入,长期订阅了《红旗》、《诗刊》、《人民文学》、《奔流》、《支部生活》杂志,《河南农民报》、《文学故事报》、《中国剪报》等报纸。国庆前夕,我尽力办好学校的墙报,放假回村办好黑板报,使群众及时感知伟大祖国的繁荣兴旺、一日千里的豪迈步伐……

  20世纪90年代中叶,我被调往县城一所职业高中任教。但是,国庆节门首悬挂红旗,则由我在农村任教的大儿子来完成,从未间断。2003年,我在县城紫苑小区买了一套住房,有128平方米,采光充足,环境优美。由于年事已高,我就很少回故居了。但是,我的国庆情结并未丝毫减弱。我和老伴特意做了一面崭新的国旗,每逢国庆佳节,把五星红旗悬挂在阳台外面,随之,燃放一挂大地红鞭炮、一束闪光雷。望着窗外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我俩仿佛返老还童,回到那激情燃烧的火红年代。我和老伴虔诚地祝福伟大祖国繁荣昌盛、万古长青!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