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8版:洛阳高峰论坛之中国古代都城文明展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安阳
甲骨文的故乡
古都建都的时间及主要朝代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09 年 11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安阳
甲骨文的故乡
——“中国古代都城文明展”掠影之安阳篇
  甲骨文中的象形字
  灵泉寺始建于东魏武定三年(公元545年)直至宋代,这里遗存下大量的佛教摩崖石刻造像,俗称万佛沟。
  青釉生活俑(隋代)
  修定寺塔砖雕(唐代)
  青铜器三联甗(商代)
  青釉莲瓣纹四系罐(东魏)
  青铜器司母戊鼎(商代)
  安阳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和易经的故乡,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它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东接齐鲁,西倚太行,北濒幽燕,南望中原,自然环境优越,自古人杰地灵,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文字之根、文化之根、人祖之根”。

  早在2.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在这里留下了活动的遗迹,创造了著名的“小南海文化”。到了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安阳地区出现了我国古代早期的城址。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率领部族迁徙到安阳,历8代12王,共255年。这一时期的商王朝疆域辽阔,国力空前强盛,开创了中国上古史的新纪元,也成为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世界青铜文明的重要代表。此后,相继有三国时期的曹魏,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等在此建都。殷都废而邺都起,邺都衰而相州继,相州改而彰德立,古都文明的薪火,在安阳这片土地上传承不断,安阳成为“七朝古都”。安阳因历史悠久而古老,安阳又因现代文明而年轻。今天,以“历史安阳、文化安阳、山水安阳”为发展方向的魅力古都,必将创造出新的辉煌。

  一、洹水帝都

  ■殷墟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位于安阳市西北的殷墟,面积约30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于此,营建了中国青铜时代最繁盛的都城——大邑商,创造了以甲骨文、青铜器、玉器为代表的灿烂夺目的殷墟文化。

  作为商代晚期的国都,殷墟依托洹河,地理位置优越,形成了以宫殿宗庙区为中心的环形、分层、放射状分布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出了一个高度繁荣都城的宏大气派。濒河而建的殷墟宫殿建筑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形制多样,对中国古代的宫殿宗庙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宗族为单位的民居,成片分布,并铺设了陶制排水管道,其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12座王陵大墓和数量惊人的人殉、牺牲则组成了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

  1961年3月,殷墟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1年3月,殷墟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首。2006年7月13日,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科技文化成果

  青铜器

  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到了殷商时期,青铜冶造业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目前,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已超过了5000件。其形制丰富多样,纹饰繁缛神秘,铸造工艺精美并出现了较长的铭文,达到了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里成为世界古代青铜文明的中心之一。

  甲骨文

  殷墟甲骨文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由甲骨文演变发展而来的汉字,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为我们今天研究商代社会、商代历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二、漳水邺都

  ■汉魏时期安阳

  春秋齐桓公时期,在今安阳城北筑邺城。战国初年,邺地属魏。魏文侯一度定都于此。西汉置魏郡,郡治在邺城。东汉末年曹操夺取邺城,把邺城大规模改建,奠定了邺城都城布局的基础。其后,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皆定都于此。直至北朝末年,邺地不仅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当时全国最富庶繁华的地区,邺城也成为著名的大都会。

  邺城的规划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上有重要意义。它沿袭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主要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形相交于宫门前,把中国古代一般建筑群的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这种布局形式对此后的都城规划如隋唐长安城等有很大影响。邺城的经济发展、都城建设以及遗留至今的诸多的石窟造像、北朝大墓等文物古迹,共同见证了邺城昔日的辉煌。

  ■科技文化成果

  建安文学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占据邺城 (今邯郸临漳)后,在中国北部开创了一个以邺城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曹操倡导“尚刑名”、“尚通脱”,又善属文,爱文士。许多文士在饱经战乱之苦后,如百川赴海,相继奔往邺城,归附到曹氏周围,在这里形成了以“三曹”为领袖、以“七子”为代表的庞大的邺下文人集团。他们战时大多随军,归来习文作诗,给后人留下了“建安风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州瓷器

  北朝时期,安阳地区因处于京畿之地,生产力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以相州窑为代表的瓷器制造业逐渐兴盛起来。相州窑始于北朝时期,盛于隋,延续至唐初,是当时我国青瓷窑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处。白瓷的创烧、绿彩的出现,为此后中国的陶瓷制造业开拓了新局面。

  三、古韵流长

  隋唐以后,相州继邺城之后逐渐兴起。北宋时的相州城修建得极为雄伟壮丽,宋太宗称相州衙门为“朕居不过是也”。金代升相州为彰德府。明清时期,彰德一度是天下“要府”,是位于中州地区的一座地方政治经济中心。自杨坚焚毁邺城将居民南迁至此以后,安阳虽然失去了都城的地位,但殷都和邺都的深厚文化依然浸润着这片古老的土地。九府巷陌,华屋千家,明宅清居,盛世人寰,勤劳善良的安阳人民,继续谱写着新的篇章。

  安阳名称沿革

  北蒙    盘庚迁殷之前,安阳称北蒙。公元前约1300年,商代第20位国王盘庚率领臣民从山东“奄”迁至北蒙。他们自称为“商”。商朝灭亡以后,有人把他们称为“殷”。

  安阳    安阳之名,始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7年,秦攻克魏国宁新,更名为安阳,变宁为安,其意相近。古时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其在淇水之北,故名安阳。秦统一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安阳分属上党、邯郸二郡。三国时安阳属魏郡。

  相州    公元401年,北魏在邺城立相州,取河亶甲居相为名,是为相州名称之始。邺城仍属相州治理。公元580年,北周灭北齐,邺城被焚,邺民全部迁至安阳。安阳遂称相州,亦称邺郡。隋、唐、宋都沿用相州一名。

  彰德    公元1192年(金代),升相州为彰德府,此为彰德府名称之始。明、清一直沿用,直到民国初年。1931年,废彰德府,复置安阳县。1949年成立安阳市,隶属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建制撤消,安阳为河南省直辖市。

  (本版文图节选自安阳市博物馆为“中国古代都城文明展”提供的展览内容,不代表本报观点)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