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象山王氏家族墓出土的陶牛车及陶俑群,反映了两晋时期贵族出行的场面。 |
|
明太祖朱元璋像 |
|
南京是中国著名的八大古都之一。如果从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践命范蠡筑越城算起,南京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有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以及国民政府建都于此,故称“十朝都会”。
“中原无事则居河之南,中原多事则居江之南”(《通志·都邑略·序》)。南京有着南连吴越、西接荆楚、襟带江淮的宏观地理优势和山环水绕、原隰相间、虎踞龙盘的微观地理形态,如此优越的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使南京成为中国古代在南方建都的首选,尤其是在外族入侵、中原板荡的历史时期,南京更成为汉族文化与政权的最后堡垒,成为南北对峙的支撑点。也正是基于“十朝都会”的深厚积淀,形成了南京地域文化的灿烂辉煌和在全国各大古都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历史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南京在古都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对六朝建康城、明都南京城的考古发掘,取得了大量珍贵实物资料,对南唐、太平天国历史文化的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而对以民国建筑为代表的民国遗迹的保护也成为了当今的显学。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南京这座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正迅速成为一座充满活力的长江下游现代化的中心城市,富有文化特色的国际影响较大的古都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江滨城市;已成为绿色之都、文化之都、博爱之都、江滨之都。
上图 南京中华门,明代称聚宝门,为南京古城墙13个城门中规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门,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
一、虎踞龙盘
六朝建业、建康城
南京是六朝古都,所谓六朝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立国于江南并以南京为都城的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朝代。
公元222年,孙权建立吴国,公元229年立都建业,南京第一次成为封建王朝的国都。据文献记载,东汉建安二十六年(公元211年),孙权营建石头城,继而营筑建业新城,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初具规模。东晋在此基础上扩建建康城,经过各代的经营,陆续形成了宫城、都城、外郭城三重城垣环绕的格局。由于政治和军事的需要,还建立了东府城、西州城、丹阳郡城、白下城等卫星城,起着拱卫都城的作用。从公元3世纪到6世纪的300多年间,南京作为当时南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南京古代城市发展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显现了“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风采。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由秦汉时代封建社会初期大一统向隋唐时代封建社会中期繁荣转变的重要历史时期,对于中国历史的传承接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之所以能够一以贯之,延续至今,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关键性的历史节点上、在重要的历史转型期间,合理地进行了社会资源转移整合、生产力储备调整、政治社会变轨改制,并稳步发展,适时进入新的时期。
以南京为都城的六朝,一方面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对峙过程中保存了秦汉以来汉文化的精华,并在与北方的交流中将之发扬光大;另一方面六朝政权对江南地区的开发也成功地实现了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从而为六朝之后的隋唐大繁荣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六朝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性并不次于汉唐。
对建业、建康城历史面貌的考证,过去多见于文献记载。由于隋灭陈后对建康城的“平荡耕垦”,其城池和宫室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所存遗迹寥寥无几。六朝建康城的范围,宫城(台城)位置、格局诸多历史问题已经成为难解之谜。六朝建康城的考古是中国都城考古中重要的内容,也是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工作的重点。
自2001年5月起,南京市博物馆对城市基本建设中与六朝建康城遗址相关的地块有计划地进行考古勘探和发掘,重点对六朝建康宫城遗址所涉的大行宫地区的建筑工地和都城遗址所涉的城南地区的建筑工地进行了较大面积抢救性考古发掘,目前已勘探、发掘了30多个点,发掘面积累计超过20000平方米,发现了六朝时期的一些重要建筑遗迹及一批精美文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二、中朝气象
南唐金陵府城
在五代十国的战火硝烟中,以南京为首都的南唐不啻为一个乱世桃源。烈祖、中祖两代的苦心经营,使南唐的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成为地跨现今苏、皖、赣、闽、湘五省的五代强国之一。
南唐按照府城的规模,对南京的城市格局进行了调整和改建。与六朝相比,南唐金陵府城的规模要小得多,但也基本上将隋代毁都之后留下的沿秦淮河一线的商业、居民区围入城中,部分恢复了六朝旧貌。值得一提的是,南唐建国前,杨吴天佑十四年(公元917年),在今南京城区分设江宁、上元两县,南唐因之,后世沿袭不改,直至清末。上元、江宁两县同城而治始于此。
五代十国时期,相对于北方,江南地区战乱较少,经济有所发展,文化也较为繁荣。南唐保存和继承了六朝、隋唐以来汉文化的精髓,不仅在城市建设方面的成就可圈可点,而且在诗歌、绘画、雕刻等艺术领域中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并且成为南京两宋时代城市文化的发展源泉。史家论及南唐时,曾有“衣冠浸盛,渐有中朝气象”之说。
明初的京师应天府城
三、开国雄风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以南京为京师应天府,定都于此。朱元璋定鼎金陵,南京第一次成为中国统一王朝的首都,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北京皇宫及官衙均仿照南京制度),将应天府改为南京(留都),仍设六部等机构。
明代南京都城建设得到空前的发展,营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砖石城墙,建成全长35.267公里、世界最长也是中国最高的城墙,保留至今的仍有25公里以上。在旧城的基础上对城市重新进行区域划分,宫殿、坛庙、陵墓、衙署、府第、寺观等一系列皇家建筑、礼治建筑、公共建筑和宗教建筑兴起,体现了大明王朝的宏伟气势和等级森严的规制秩序。
明代恢复唐宋之制。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改革国家机构,颁布《大明律》,控制军队,恢复和发展生产,奖励农桑,轻徭薄赋,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南京呈现都市繁荣的盛景。
明代南京文化兼容南北、吸纳唐宋文化所长,形成多元化的都市文化,在史学、文学、戏剧、绘画等方面都有所发展。与此同时,南京的市民文化兴起,白局、南戏、评书等都有较大的影响,明代文化的繁盛延续到清代。
(本版文图选自南京市博物馆为“中国古代都城文明展”提供的展览内容,不代表本报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