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厦门住了几天,发现这里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就是“慢节奏”。第一是“走得慢”,第二是“喝得慢”,第三是“吃得慢”。没有车马的喧哗,没有人声的鼎沸。悠扬在人们耳边的,只是涛声、鸟声和琴声。
鼓浪屿岛上没有机动车,也没有自行车。无论是不忙的人,还是很忙的人,都得安步当车。慢悠悠地走着,心就放松了下来。想想也是,急什么呀?坐在车里呼啸而过,这么好的风景不是白瞎了吗?不仅是鼓浪屿,整个厦门的人,似乎也都不喜欢坐车。在厦门的几天,我乘了十几次公交车,竟然没有一次没有空座。再看路边,骑自行车的人也寥寥无几。老的、少的、男的、女的、上班的、购物的,都是那样四平八稳地走着。
一个在厦门做编辑的朋友,请我在万石植物园东林寺的“茶人之家”喝了一次茶。爬到山顶,正是口干舌燥。但等摆上茶具的时候,我就傻了眼了。你看那两只茶杯,怎么那么小啊?倒满一杯,还不够半口。我喊服务员:“再拿四个茶杯,一起都倒上。”朋友劝阻:“功夫茶不能这样喝。茶具和茶叶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品茶的时间与心情。”厦门人可谓把茶道中的闲散和自得,发扬到了极致。“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那就慢慢喝吧。
厦门人不仅吃得鲜、吃得巧,而且吃得慢。厦门独特的排档文化,算是一种慢食潮流。首先是找到这些排档所在地得花一些时间,因为大多藏身巷尾,大有一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气势。吃排档,已俨然成为夜生活的主流。黄昏坐定,从玻璃冰柜下挑出三五菜品,然后再慢慢地等,慢慢地品。菜上得再慢,他们也不着急。因为操之过急,反得不出其中真味。比如面对一只苦螺,一定得慢慢观察、把玩、品味。
慢生活,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心态和姿态。这里说的“慢”,并非速度上的绝对慢,而是提醒生活在高速发展时代的人们,不妨找个时间将前进的脚步稍作停留,来关注一下心灵、环境和传统,并由此发展出慢游、慢食等一系列慢生活情趣。慢生活追求的最佳心理状态,是“工作再忙心不忙,生活再苦心不累”。
慢生活,是一种调节方式。美国社会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指出:“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历史的新阶段,一个以工作不断地和不可避免地减少为特点的新阶段。”相对于当前社会紧紧张张、纷纷扰扰的快节奏,慢生活是一种更为需要的生活调节。
慢生活,是一种安全保障。一条公路边竖有一块牌子,上写着:你是想以50迈的速度开到100岁,还是想以100迈的速度开到50岁?这话振聋发聩,顿喝人生。
“快”的时代,让我们得到了很多的东西,也丢失了很多的东西。飞快的社会速度,如同泥石流,正在裹挟着人们的情致、爱好、自由、坦然,随波而去。岁月在忙中流失,快乐被繁忙剥夺,而我们却茫然不知。只有到青春不在的时候,蓦然回首,才悔恨交加。
那就学学厦门人,放慢生活的舞步吧。慢生活,不仅有滋味,而且有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