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是每个地球人的义务,责无旁贷。但是,以“气候变化”为借口,遏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则会使人类为应对全球变暖所付出的努力变味。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是一场激烈的斗争。会上流传的“丹麦文本”为发展中国家设计了“峰值”等陷阱;针对温室气体减排“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一些发达国家只喊“共同”,无视“区别”;还有一些发达国家在减排目标年份和基准年份等数字上“暗渡陈仓”……发达国家的种种做法,一方面极力弱化自身应承担的减排义务,另一方面和发展中国家“讲条件”,强迫发展中国家按照他们的要求绝对减排。
如今,减排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新的“人类道德标准”——不减排就是破坏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就是与全人类为敌。这种新“道德标准”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和政治生态。
事实上,在这个新“道德标准”的背后,存在着巨大的利益分歧。有些发达国家在减排领域研究多年、资金充足、技术领先,已经占领了该领域的话语权和制高点。广大发展中国家缺资金、缺技术,既面临提高经济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紧迫压力,又需要为转变经济模式付出巨大代价,在减排问题上处于被动局面。
因此,必须谨防发达国家的一些人士用“气候变化”绑架发展中国家,迫使发展中国家按照这一新的“道德标准”牺牲巨大利益和发展空间。
发达国家是百年来全球变暖的主要责任者;至今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排放量只有发达国家的几分之一;发展中国家还有众多贫困人口,必须改善他们的生活。在不平等的历史和现状面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没有推卸责任,而是积极采取节能减排举措。反倒是一些发达国家,任由本国的奢侈性能源消费“州官放火”,却不允许发展中国家为保国计民生的生产性能源消费“百姓点灯”。
这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斗争还将持续很长时间。在坚持全人类共同为挽救地球而努力的基础上,我们必须小心,切莫被“气候变化”绑架!
(据新华社北京12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