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8版:国内国际新闻
3上一版  
PDF 版PDF版
鼓励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电信等领域
英国将设立航天局
索海盗劫持两艘外国货轮
内地甲流疫情
仍处于低发期
福建省南平实验小学恢复上课
火山爆发 恐龙称霸
数据显示
中国一次性餐盒
合格率不到一半
广深港高铁
2014年贯通
云南
旱情持续
贵阳
喜降春雨
台湾基层民众代表团来
洛参观访问
巴西惊爆血案
逆子弑母潜逃
河南今年
手足口病例
近万例
我国西南地区6130多万人“喊渴”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 年 3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延伸阅读
数据显示
中国一次性餐盒
合格率不到一半

◆数据显示 

国一次性餐盒合格率不到一半
    当董金狮委托的律师前往法院立案时,法官看了诉状后吓了一跳,“我们每天都在用这样的饭盒吃饭,从来没想过会有问题,这案子一定要赶快给他立上。”
他们所说的饭盒,正是我们日常所熟悉的一次性白色塑料餐盒。2010年3月中旬,董金狮所在的民间环保机构在北京两家著名的饭店“老边饺子”和“东来顺涮羊肉”消费、打包之后,将餐盒送往一家专业的检验机构检测。
检测结果触目惊心:两家饭店使用的餐盒虽然生产厂家不同,但检测结果显示,它们的正己烷蒸发残渣均超过国家标准20倍,而乙酸蒸发残渣则超标了近150倍。这意味着,如果长时间用这种餐盒盛放含有油和醋的食物,人们将会“吃掉1/3的餐盒”。
“平常,人们总是会关注食品本身的安全状况,却很少留意食品的包装。”董金狮说。日前,他将这两家饭店告上了法庭。他在接受采访时还指出,不仅是一次性餐盒,我们平常使用的纸杯、塑料杯和矿泉水瓶都可能隐藏着致病风险。
这位食品包装与环保领域的专家,已经与这些“隐形毒药”斗争了10年。对于那些人们接触频繁的劣质食品包装,董金狮评价说,它们造成的危害不亚于吸毒。
被“吃掉”的隐形毒药    
要了解“吃掉1/3的餐盒”有多可怕,首先要知道那些溶解在食物中被我们吃下去的,到底是什么东西。
科学检测能够帮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在北京市理化分析测试中心对餐盒进行的检测中,工作人员将餐盒的样品放入正己烷和乙酸溶液浸泡一段时间后取出,对溶液进行蒸发处理,并称取剩余残渣的重量,从而确定餐盒中有多少物质可能溶解在食物里。其中,正己烷模拟的是食用油,而乙酸模拟的则是醋,这都是日常打包食品中常常会出现的成分。
在理想的状态里,一次性餐盒应当由高纯度的聚丙烯塑料制成。这是一种像大米一样半透明的圆形颗粒,柔韧度高,能耐高温,浸泡在正己烷和乙酸溶液中,也不会发生化学反应。但在实际生产中,人们会在纯净的聚丙烯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碳酸钙和滑石粉,作为主料之外的“填充料”。
在自然界中,碳酸钙最常见的状态是“石头”,而在工厂生产的原料中,因为纯度变高,它的外形变成像小粉笔一样细细短短的白色固体。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加入,有些一次性餐盒的颜色由透明变成了白色。
按照国家规定,填充料在原料中所占的比例不能超过20%。但事实是,有的厂家原料中碳酸钙的比例超过一半,有的“甚至会超过80%”。
不过,只用这些像粉笔一样的粉末,无法造出柔韧防水的餐盒。因此,在原料中,工人们还需要加入石蜡和工业废塑料作为补充。其中,石蜡是白色像蜡烛一样的固体块,工业废塑料是咖啡色的小颗粒,稍微靠近,就能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
这些工业废塑料的来源,可能是工厂生产的边角料、回收的旧塑料,甚至还有可能是医疗垃圾。它们被混合在一起,熔化后挤成长条,再被切成细小的颗粒。这原本是绝不允许用于食品行业的原料,最终被制成餐盒,盛满了饭菜并送到了我们的面前,甚至还被我们吃进了肚子里。
董金狮介绍说,根据检测结果,溶解在乙酸和正己烷溶液中的物质包括“工业碳酸钙和工业石蜡中的部分致癌成分”。这也就是我们所“吃掉”的饭盒的成分。
这些成分中,工业碳酸钙可能会影响人体的代谢系统,形成胆结石、肾结石,其中包含的重金属杂质还会威胁人体消化道、神经系统的健康。至于石蜡中所包含的多环芳香烃,会影响人体的造血系统、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还会蓄积毒性,并诱发癌症。
中国每年消耗一次性餐盒150亿个,“合格率还不到一半”    
如今,想要避开这样的“黑心餐盒”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作为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秘书长,董金狮表示目前市面上的一次性餐盒“合格率还不到一半”。
对于这一比例的计算过程,董金狮解释说,全国生产餐盒的厂家,获得工商和卫生许可证的只有一半左右。而他在平日的调查中发现,一些企业在获得许可证后,还会重新开始违规生产不合格产品。
更重要的,是在实际销售中,不合格产品占据着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这样的市场现状又再一次影响了合格率的数据。
“利润是唯一的问题。”董金狮认为。他算了一笔账:如果生产优质餐盒,使用食品级的聚丙烯树脂原料,每吨原料的价格就要11000元。而工业废塑料的价格是一吨5000元,劣质的工业碳酸钙填充料更便宜,一吨只要2000元,折算下来,黑心饭盒的成本能够节约一半,也有了更大的盈利空间。
虽然从质量上来看,优质餐盒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为聚丙烯的纯度高,这样的餐盒结实、不渗漏、对健康的危害低。董金狮甚至还编过顺口溜,讲解如何分辨劣质餐盒:“手摸软绵绵,轻撕就破裂,一闻刺鼻又呛眼,遇热变形还渗漏,剪碎了水里会下沉,一折会出白印……”
但对于那些购买餐盒的消费者——各个饭店而言,相比于质量和安全,价格往往是他们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于是,低价的劣质黑心餐盒就这样一次次地占了上风,挤占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董金狮甚至忍不住抱怨,北京的市场“简直就要被烂餐盒垄断了”。
他在很多城市看过“黑心餐盒”的生产过程,在北京市通州区,一个烟雾腾腾的小厂房里,环境脏乱不堪,空气里充斥着刺鼻的怪味。“一个连许可证都没有拿到的企业,当然不会注意卫生条件了。”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消耗的一次性餐盒有150亿个。如果按照董金狮估算的合格率,这意味着每年消耗的“黑心餐盒”超过75亿个。
食品包装不是食品,但生产标准也应等同食品  
从2001年假冒环保饭盒开始泛滥的时候起,董金狮便投身于揭发食品包装的“隐形毒药”的事业,到如今,他已经坚持了10年。不过,像今年这样把质量问题诉诸法律,对他而言还是第一次。
“没办法,因为别的办法实在不管用。”董金狮说。
一开始,他还会向质监部门投诉,但对方总建议他先等一等,因为有“更重大的质量问题忙不过来”。后来,他开始找媒体,拉着记者一起暗访,再一起曝光。可等记者走了,这些厂子又会重新开工,之前又“白忙活了”。
董金狮发现,尽管要分辨质量低劣的“黑心包装”,并不是太困难的事,但相比于直接吃进嘴里的食物,人们对食品包装的安全总没有足够的重视。“食品包装不是食品,但它的生产标准应当等同食品来对待。”董金狮说。
他看过有的工厂,把废旧的光盘粉碎、用硫酸清洗、晾干,其间工人们还会光着脚丫,在正在晾晒塑料碎片的地面上踩来踩去,最后这些塑料碎片竟然被制成了婴儿奶瓶。甚至,他曾经在一家用回收纸浆制造一次性纸杯的工厂发现,纸浆池里竟然有卫生巾留下的血迹。
去年年底,卫生部等7部门发出了《关于开展食品包装材料清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可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禁止用于食品包装材料的物质名单”。这曾经让董金狮兴奋地评价为“包装行业的地震”,现在他却发现,很多工厂以“没听说”为托词,仍然坚持生产“黑心包装”。甚至有些地区的工商、质监部门,也推脱自己“不知道”。
这个中科院环境化学专业的毕业生逐渐明白,这些非法工厂远比自己所学的环境知识复杂。有时候,前脚检查的人走了,后脚工厂就继续开工;有时候,因为有人“通风报信”,执法队会被挡在工厂紧闭的大门口,听得见里面生产的声音,但就是进不了门。
“要真正推动食品包装,不仅要完善法律,也要保证现有制度的执行。”董金狮说。按照他的设想,这需要国家进一步大力投入,也需要卫生、质检、工商几个部门的联合行动。
其实,身为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的秘书长,董金狮的努力并非没有私心。他的会员企业常常抱怨,合格的餐具根本卖不出去,利润空间也太小。他反复举报黑心餐具的工厂,目的之一,也是想为这些会员企业找回被挤占的市场。
他也会努力通过媒体宣传,希望大家买那些质量获得认证的食品包装:“代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QS"标志,代表塑料类别的数字,以及一个代表可循环利用的三角符号。有这三个符号,才可能是合格产品。”
3月20日,在一次采访结束后,董金狮向咖啡厅的服务员要求打包。等到餐盒拿来,他习惯性地看了看餐盒底部的标志:没有QS认证,没有塑料品种标志,只有“WD”两个字母,董金狮说,这通常是生产企业的名称缩写。
“典型的伪劣产品。”董金狮仔细看了看,笑了,“我认识这家企业,他们曾经放话,说要我的一条腿。”
很快,他扭头叫服务员再拿几个餐盒过来,然后小心翼翼地收好刚拿到的“证据”。“等这次的官司判决了,我就再起诉这家饭店。多来几次,也许这个行业就好了。”   (据《中国青年报》)


◆一个“短命”小区的背后

——武汉400套“别墅拆迁”事件调查
    新华社武汉3月24日专电  近日,武汉市曝出建成5年的“联排别墅”遭遇拆迁,引来舆论哗然。城市建设中的过度规划与社会资源浪费等现象再次受到关注。谁是城市“短命”建筑频现的制造者?一个“短命”小区的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社会病”?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
拆“联排别墅” 引“浪费”争议
位于武汉市洪山区的马湖新村看起来整洁美观,原马湖村的2000多居民安置在这个小区之内。因为是统一规划和修建,三层小洋楼看起来是结构整洁、风格洋气的“联排别墅”,每套房屋面积240平方米至360平方米。小区内的绿化带、足球场、室外健身设施等一应俱全,俨然一个成熟的居民社区。
说起住进三层小“别墅”,在附近的保利房产物业打工的翁国利一脸幸福。他说,他家的新房有360平方米,由于超出还建面积80平方米,按照每平方米570元的价格花了4万多元才盘下新房。2007年,老翁家东拼西凑7万元,将三层小洋楼装修一新。现在,他家一楼出租,二楼老两口住着,三楼计划给儿子娶媳妇用。
但是,3月15日小区二期公告栏里一份告示,让老翁的盘算化为泡沫。老翁家所在的马湖新村二期与邻近的马湖新村三期总计400余套近期就要拆迁,而住在这里的400多户居民将再次等待还建。
“从2003年开始折腾,2007年好不容易将家安定下来,这又要搬迁?!那么好的楼、新装修的漂亮房子又要被铲车、拖车、挖土机毁掉,就没人心疼?”老翁大惑不解。
3月16日,经媒体报道马湖新村拆迁“新建别墅”的事情,在网络上立刻引起热议。人们纷纷质疑,建了拆、拆了建的做法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是地方政府在GDP冲动下的“瞎折腾”。
 让地“城中村”改造计划  新小区命运短暂
记者调查发现,马湖新村“短命”小区的由来有着复杂的历史和政策原因。按照武汉市洪山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副主任程霖的介绍,马湖新村的房子属于农民还建房。
马湖新村是马湖村还建小区。2003年左右,湖北省高科技创业园及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科技项目相继在马湖村征用大片土地。为安置村民,项目开发商兴建了马湖新村。大体上分为2003年的一期、2005年的二期、2008年的三期。然而,按照当时的政策规定,农民还建房的建筑高度不能超过三层,因此形成了现在蔚为壮观的“联排别墅”。
记者在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2007年12月23日《关于批复洪山区马湖村综合改造规划的函》看到,马湖新村一期土地是保留居住用地,而二、三期是规划还建用地。采访过程中,区“城中村”改造办公室有关人员告诉记者,目前二、三期的土地已经变更为开发用地,于2009年12月30日在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的网页上以“洪山区马湖新村K1、K2、K3地块”挂牌出让。其中变更土地用途的详情,相关人士并未透露。
不过在一份洪山区洪山街道办事处提供的情况说明上,记者看到马湖新村二、三期所在地块已于2010年1月被武汉润城天地房地产有限公司摘牌。据程霖介绍,根据武汉市“城中村”改造的相关政策规定,“润城天地”拿下了将拆迁、补偿、还建安置等捆绑在内的“城中村”改造项目,也就是说,安置村民的高层小区由“润城天地”出资建设,而即将拆迁的马湖新村二、三期地块的商业开发权则被“润城天地”收入囊中。
洪山区洪山街道办事处有关人士说,2007年马湖村被纳入了武汉市“城中村”改造计划,经过两年来繁琐的登记、统计、规划工作,2010年这一片区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将破土动工,要安置村民,只有让村民住进高层小区,才能有条件保障改造的成功。
不过据马湖新村的居民透露,近两年这里房价飙升,开发商相中了马湖新村的地块,所以要让居民腾出土地搞开发,换得“城中村”项目的如期上马。
面对“拆新房盖高楼浪费”的说法,马湖村村委会主任程爱山则认为,并不存在浪费。“三层楼安置村民才是浪费,修成高层是为了安置更多的村民,为了节约土地才拆迁。至于原先的村民,可以享受城市的待遇,是好事。”程爱山说,村民中大部分人已经与“润城天地”签订了搬迁协议。记者在马湖新村三期看到,2008年才建成的“联排别墅”已经开始拆迁了。
“多赢的折腾”伤害了谁?
记者采访马湖新村住户的过程中发现,除了“希望不搬”的声音外,也有一些居民并不排斥“拆迁复建”,他们提的最多的是“希望给予合理的补偿,最好是根据当地房价适当补偿”。
村委会主任程爱山的分析可能道出了这种心态的原因。“马湖新村开建的时候,这里地价很低,也没有商品房开发。这几年城市飞速发展,马湖村已经被划入三环以内,房价月月升高。村民可以不花分文就拿到300平方米的商品房,按一平方米均价7000元算,一下子就成百万富翁了。”
记者在拆迁户与“润城天地”的还建协议书上看到,村民可以在新建的高层小区里按照1:1的比例获得商品房,原住面积超过300平方米的面积按照每平方米1200元的价格由“润城天地”补偿货币给村民。
虽然是“折腾”,但在官员眼里却是一盘“多赢”的对弈。程霖分析说,目前武汉的“城中村”改造模式作为经验在很多城市里推广。改造“城中村”实现了村民变居民、土地集体所有变国有、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制改制等好处,村民就业、社保、医保、收入都解决了。另一方面,通过商业开发,地方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将社会力量纳入到城市发展中。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有了商业开发的资源,也承担了更多社会责任,利润和口碑都盆满钵满。
不过,经济学的原理告诉人们,羊毛出在羊身上。这样“多赢的折腾”究竟伤害 了谁呢?一些专家质疑道:如果“短命”小区真的可以创造多赢,那是不是要鼓励无休止拆拆建建呢?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冯桂林认为,城市化过程是个物质升值过程,地方利益很容易为经济效益马首是瞻,而忽略了科学发展的真正含义。马湖新村的遭遇是城乡二元结果的历史杂症,也是一些“拍脑袋”政策荒诞组合的结果。即便非得拆迁“新小区”,那么也应该考虑合理规划、杜绝浪费,理应更加人性化操作,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这种部分群体的“多赢”,伤害的是社会公义,损失的是社会财富。
此外,这样的拆建中,地方政府、开发商、城乡居民看似都收获了各种效益,但是实际上“浪费了纳税人的钱,其结果就是推高开发成本,抬升房价”,冯桂林说,所以,地方政府在城市化的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职能,不能单纯以GDP或者城市扩容作为政绩标准,当好城市化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英国驱逐以色列外交人员  

指责以不够朋友
  英国外交大臣戴维·米利班德23日宣布,由于以色列在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高官遇刺事件中滥用英国护照,英国已驱逐一名以外交人员。
  米利班德批评以色列的做法不够朋友,给英国公民的人身安全带来危险。英国正为本国公民换发高技术防伪护照,以防日后再发生类似事件。
逐外交人员
  米利班德在议会宣读声明说,英国在调查中发现“令人信服的理由”,表明在哈马斯高官马哈茂德·马巴胡赫暗杀事件中,以色列应对“滥用”12本英国护照负责。
  “由于这一事件,我已要求一名以色列使馆人员离开英国,这一要求正得到执行,”米利班德说。
  马巴胡赫1月20日被发现死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迪拜一家饭店的房间里。迪拜警方认为,以色列间谍机构“摩萨德”的特工伪造他人护照,进入迪拜实施暗杀。被伪造的护照为英国、法国、德国、爱尔兰和澳大利亚护照。
  迪拜警方已经对27名嫌疑人发出通缉令。国际刑警组织应迪拜警方要求,已针对他们发出“红色通报”。
  以色列方面对这一事件既不承认也不否认。
  米利班德在讲话中没有证实以色列实施了暗杀,也没有公布遭驱逐外交人员的具体身份。英国广播公司报道,遭驱逐的可能是摩萨德在伦敦的负责人。
  米利班德告诉议会,英国“重大有组织犯罪调查局”对护照事件展开“极为专业”的调查,“以色列有关当局满足了调查局提出的所有要求”。
  调查显示,这些护照的持有人在以色列或其他一些国家将护照交给与以色列有关人员检查时,护照被复制。
  “伪造的护照质量高,动作非常老道,所以英国政府判断,这些伪造的护照很可能出自一个国家级情报机构之手。”
以不够朋友
  米利班德指责以色列不顾两国友好关系,伪造护照,将英国公民拖下水。
  “英国政府以极为严肃的态度对待这一事件。这种滥用英国护照的做法不可容忍。它不仅给这一地区(中东)的英国公民带来安全威胁,也严重无视英国主权。一个与英国保持重要外交、文化、商务、人员往来的友邦作出这种事情,对英国不仅是伤害,也是侮辱。没有哪个国家或政府能够对这种情况置之不理。”
  米利班德说,他前一天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会见以色列外交部长阿维格多·利伯曼,要求以色列正式作出保证,以后永远不会卷入这类英国护照遭滥用事件。
  利伯曼23日在一份声明中回应说,英方没有提供以色列涉及这一事件的证据,他对英国的决定感到失望,但希望两国继续保持友好关系。
  以色列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高级外交官员告诉法新社记者,以色列无意以牙还牙,“首要任务是平息这一事件”。
  英国1988年以“从事与外交人员身份不符的活动”为理由,驱逐了以色列外交官阿里·雷格夫。
  去年12月,英国一家法院对以色列前外长齐皮·利夫尼发出逮捕令,理由是她涉嫌在以色列2008年对巴勒斯坦的加沙地带实施军事打击行动中犯下战争罪。以色列政府对法院的决定提出抗议,利夫尼被迫取消了访问英国的计划。
  哈马斯在声明中欢迎英国的决定,希望这一事件最终能将以色列领导人送上法庭。
  英国“独家分析公司”分析师费萨尔·伊塔尼对路透社记者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惩罚,对两国关系没有实质威胁。”
  他说,有公民护照遭伪造的其他国家是否效仿英国的做法,尚不得而知。
发新型护照
  12名身份遭盗用者中,8人拥有英国和以色列双重国籍。这些人坚称自己与暗杀事件无关。
  美联社分析,其他国家的犹太人获取以色列护照相对容易,摩萨德可能特意选中双重国籍者。
  拥有双重国籍的受害者梅尔文·亚当·米尔迪内尔对美联社记者说,他的护照信息遭盗用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名字听上去不像以色列人。
  许多以色列人拥有双重国籍,可以使用非以色列护照进入与以色列没有建交的国家,包括除埃及和约旦以外的阿拉伯国家。
  由于那起暗杀事件,阿联酋3月1日宣布,拥有双重国籍的以色列人即使使用非以色列护照也不得入境。
  米利班德说,经过调查,这12名真实护照持有者与暗杀事件没有关联,他们“纯属身份遭窃取的无辜受害者”。同时,英国政府对暗杀事件毫不知情,也绝对没有以任何形式卷入其中。
  一名受害者说,自己一觉醒来竟然成了遭通缉的恐怖分子,这让他感到震惊。
  米利班德说,英国已经为这12人提供了领事帮助,给他们提供采用生物技术的全新护照。这种护照防伪程度大大提高,英国公民将人手一本。
  英国政府当天更新海外旅行提示,提醒本国公民,除非“绝对必要”,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被占领土逗留期间,不要将护照交给第三方,包括以色列官员。(据新华社)
 
  
◆奥巴马签署医改法案用22支笔

原来打算当作礼物送人
中新网3月24日电 经历一年艰苦的政治辩论,以及看似无法避免的国会僵局,美国总统奥巴马23日终于在白宫东厅,一笔一划在医改法案文本上签名,使它正式成为法律。据“中央社”报道,奥巴马签名时,笔换了一支又一支,总共用了22支笔才完成。难道是奥巴马得了强迫症,还是白宫文具太烂?
  媒体披露,事实上,奥巴马只是在遵循华盛顿一项鲜为人知的传统。
  用好几支笔签署重要法案的做法,至少从小罗斯福时代就已开始,现在则成了美国政府的小怪癖之一。
  道理十分简单,用来签署历史性法案的笔,本身会变成具有历史意义的物品。总统用的笔越多,就会有越多的礼物,可以送给在这个立法过程中有贡献的人物。白宫通常会在这些笔上刻字,送给新法的主要提倡者和支持者。
  1964年,约翰逊总统签署“民权法”时,据说用了超过75支笔。
  但签个名,哪用得了那么多支笔?用印刷体一笔一划地写吗?笔迹看起来会不连贯,而且歪歪扭扭吗?字母写完了怎么办?
  奥巴马2009年1月签署“莉莉-莱柏特合理工资法”(LillyLedbetterFairPayAct)时,用了7支笔。他开玩笑说:“我有练过。”
  肯尼迪总统想出一个办法。如果他需要多写几个字母,中名就不用缩写,而是完整拼出来,还会在名字底下加点装饰性的结尾。
  总统签署历史性法案的笔送出去之后,有些最后被送进博物馆,有些则陈列在受赠者的办公室或家里面。
  但不是每位总统都爱这一套。小布什习惯只用一支笔签署法案,然后把好几支没用过的笔当纪念品送人。连“国土安全法”如此重要的立法,小布什也是一笔到底,据说事后他还把这支笔放进自己口袋。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