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密县古衙看政风
聆听麦子走来的脚步声
《经典洛阳》:记者笔下的历史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0 年 6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旅人凝望
密县古衙看政风
□寇兴耀 文/图
  莲池既是美化之景,又是德育教材,以荷之德,正己之行。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这是河南戏《徐九经升官记》里的经典唱词,通俗风趣。这意思用官方语言叫“执政为民”。

  游览密县县衙,所见所闻,时时让人想到“官念”问题:百姓在官员心中的地位,清廉在官员心中的分量。

  走郑少洛公路,东过登封便到了新密市。密县老城在市区南部,老县衙按古制居于城市中央,坐北面南,依中轴线形成五进院落。这处建筑群建国后由于长期为行政机关占用,所以未受破坏,保存房舍150余间,规模宏大,肃穆威严,完整地展示了官衙原貌。

  县衙大门三间,中间为过道,前面廊檐下一边是院落示意图,一边架着醒目的“喊冤鼓”。据传,击鼓鸣冤的先例是由一位少女所开,西汉初,她为了替一位行侠仗义的好汉鸣冤,在皇宫前猛击小鼓,从而使冤情传进宫廷。汉高祖刘邦受到启发,设“鸣冤鼓”为定制,从此延续到清末,成为官衙倾听民声的一条途径。此鼓被擂响后,值班的吏役必须上前问明原因,速报知县升堂审案。为民做主,是衙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民情无法上达,民怨积累过多,官老爷便要体验坐在火山口上的感觉了。

  大门里面,甬道两侧各有一个莲塘,荷叶团团荷花艳,碧水涟涟红鲤多。这不光是绿化、美化之景,更取莲出污泥而不染的比喻之意,警示官员要清正廉洁、心虚有节,以荷之德正己之行。莲池与廉耻谐音,诸位官爷每日以塘为镜,可不能贪赃枉法、忘记廉耻!

  仪门对联:“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讲的是国家法令公平才会顺应天意,长治久安;官员清廉自律不扰民,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仪门中间的大门平日不开,只有新官到任、高官到来等特殊时候洞开过人。平时人们只能走两边侧门:东门称“生门”或“人门”,为日常出入之门;西门叫“死门”或“鬼门”,乃死刑犯被拉出去行刑时过的门。踏出此门,犯人定然吓得魂魄出窍,上天堂下地狱全看自身所为。这是按阴阳学说定位,东方日出为阳,西方日落为阴。西门外便是监狱了。

  密县古衙始建于隋代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距今已有1394年历史。这座监狱一直沿袭使用到2003年才腾出,移交给密县官衙博物馆,因此,论监狱年龄,也该进吉尼斯纪录了。

  仪门内当道一座三门四柱石牌坊,面南刻“公生明”三个大字,语出《荀子·不苟》:“公生明,偏生暗。”谓公正才能明察事理。面北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为黄庭坚书法,讲官员吃着百姓的俸禄,一定要秉公办事、爱护百姓,否则天理难容。此16字为宋高宗赵构颁示各府州县刻成石碑立在大堂前,好叫官员办理政务时举目可见。新官上任时,要举行拜碑仪式,大声诵读。清朝初年,此石碑挡道行路不便,将石碑改为石坊,名“戒石坊”。

  戒石坊所在的院落叫大堂院,是县衙最大的院落,两侧建筑,东为吏、户、礼房,西为兵、刑、工房,分管着全县的政事、民事、刑事、财政、交通、文化等事务。正对戒石坊的大堂是知县公开审理案子、发布政令的地方。清朝康熙年间,知县衷鲲化将大堂堂号名为“牧爱堂”,即包含爱民之意。大堂前的对联是:“欺人如欺天,毋相欺也;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彰显“天人合一”和爱民理念。

  大堂内空间宽敞,得益于大堂前连接着一座卷棚建筑。卷棚是房顶没有凸起正脊的一种建筑形式,房顶铺瓦以弧形漫过正脊处。这种建筑多用于宗祠寺庙,卷棚下放置供品,或用于高级别衙署。据导游介绍,密县在隋代曾为密州,汉朝时受过皇封,在此任职的为正五品,所以就享受高待遇了。卷棚和大堂之间空有一线缝隙,雨水从缝隙处落下,两檐滚珍珠,形成帘子样的瀑布,寓有清廉(帘)之意。

  大堂正面屏风上悬挂“明镜高悬”匾额,屏风上绘“海水朝日”图,表示为官要清如海水、明似日月。

  大堂后面的第三进院落是二堂院。宅门两侧是门子房,过去都有门子把门,寻常人要见县太爷办事,得买通门子,才能走成这后门。宅门里有道屏门,平常关闭不开,起到遮挡二堂的作用。屏门面里的横额是六个大字:天理、国法、人情。这“人情”本为“民情”,指为政要注重民情民意,后来为了回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改为“人情”沿用下来。二堂对联为:“法行无亲令行无故,赏疑唯重罚疑唯轻。”上联言执法不可偏袒亲朋故交,下联讲对有疑问的要从轻处理避免造成冤假错案。

  二堂堂号“三鉴堂”为知县衷鲲化定名。“三鉴”取之古语:“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二堂是审理不公开的重大案件和知县在大堂审案时退思、小憩之所,两边摆着笞杖、夹棍、拶子等刑具。知县的案前地面上嵌着两块跪石,小的方形,跪原告;大的长方形,跪被告,因为被告往往不止一人。两块石头磨得光光滑滑,不知跪过多少百姓。

  三堂在第四进院落,是知县日常办公议政和接待上级官员的地方,一些涉密案件和不易公开示人的花案也在这里审理。三堂东西厢房分别是钱谷师爷和刑名师爷的办公室,两位是知县的重要幕僚。三堂悬匾“退思堂”,门联是:“情系溱(zhēn)洧(wěi)四面云山归眼底,政循卓君万民忧乐在心头。”溱洧是密县境内的两条河流,言执政要爱我密县的山山水水,忠君爱民。院中有两丛劲竹、一棵梧桐。竹有节,梧桐洁,皆是古人推崇的寓有道德理念的植物。

  县衙的最后一进院落是存放资料物品的库房,供奉着守印大仙以保平安。

  我国民间素有古训“屈死不告状”,亦有民谣“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反映出封建社会的衙门黑暗、官司难打。但不可否认的是,自古也有着“重民爱民”的执政理念,如孟子倡导的“施仁政,行王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古代的统治集团不管出于“君为贵”、“民为贵”何种观念,但都企盼国泰民富、长治久安,好延续自己的特权和富贵,因此,大都重视民生,追求社会和谐。这种愿望与渴求“青史留名”的动力,一定程度促进着官风的清廉。爱国爱民、为政清廉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是社会进步的方向。中国共产党高举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旗帜,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政治理念的继承和发扬。因此,有职有权的人到此一游,应该鉴古思今、见贤思齐,用更高的勤政清廉标准要求自己。

  县衙二堂院西厢房有《密县历代名宦事迹展》,据介绍,从汉代置密县到清末,在密县主政的县令、知事共194位,其中清官38位,进入清代名宦祠者10位。展栏中有“宽大仁爱的县令卓茂”、“视百姓为父母的县尹明格公”等等。官员为政好坏,传于口碑,载之史册,绝非位置一挪了事。

  县衙大门前的对联说得好:“从来清白无遗漏,自古贪争有后殃。”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