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洛 浦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文脉悠长 海会寺
伊河放筏
门票上的高科技
承黄河之脉 驾西洋方舟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 年 7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岁月留痕
伊河放筏
刘向阳
  让时光倒转,让我们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陆浑水库修建以前的伊河吧。让我们瞧瞧那顺水而下的木筏和竹筏,让我们回想那放筏的惊险与繁忙。

  那时候,洛阳到嵩县虽然有路可走,却很不方便。从嵩县到栾川,还没有真正的公路。千百年来,人们从伊河两岸熊耳山、外方山等山上采下来的大量的木头、竹子,几乎全靠一条水路运输。

  每年9月到第二年的4月,是伊河漕运最为繁忙的时候。运输的这些筏,有竹筏,也有木筏。竹有大小,木有粗细,少则几根,多则数十根捆绑在一起。一个筏由几节组成,最多不超过6节。每个筏称1吊,多的时候,10吊、20吊前后相连,在河里形成一条游动的长龙,蔚为壮观。3节筏好漂放,一个人就可操作。4节筏以上的,就得两个人才行。站在筏前的,手扳“铡刀”,负责方向。后一人手握“高杆”,与前一人遥相呼应,戳杆摆尾,以便筏行。水浅时,需用“桡杆”插地,拨筏滑行,不使搁浅。若前边有突出的石崖(放筏人称过石崖为“躲大头”),水流又急,前一人需下筏,用绳拉筏头使其转向,后一人则把缚有绳索的木橛扎到水下的沙石中,以减其速,即放筏人所谓的“牵头溜橛”。遇见水势凶猛、水路难走的“恶口”,两个人还不行,别的筏上的人还需过来帮忙。短程从栾川放到嵩县,远程则从栾川一直放到偃师、巩义。山高谷狭,水性难测,“躲大头”,“过恶口”,或快或慢,或停或放,一路上劈波斩浪,逢凶化吉,已习惯水上生活的放筏人,皆能操作自如,游刃有余。

  俗话说:“久过河哪能不湿脚。”对于放筏人来说,因放筏出事,甚至因此丢掉性命的,时有发生。在栾川的潭头有一处放筏人公认的险要之地,这里河水湍急,负责“溜橛”的人往往还没来得及松手,就会被筏连人带橛一下带起一丈来高,出现“扳橛”的不幸事故。再有就是在大清沟的“过撞”了。在这里,好端端的河水好像忽然一下子发了怒,从悬崖上纵身跳下,倏忽之间,便又一个鲤鱼打挺,从下边的漩涡中一跃而起,然后才恢复常态,顺流而去。每次“过撞”,都是对放筏人胆识和勇气的巨大考验。还有一处,在对面石崖上刻有“照我来”三字,放筏人若照着刻的字径直放去,便保你无事;若不“照我来”,一定凶多吉少。至于人与筏被水涡漩到石崖之下,或一节节筏叠摞而起,酿成惨剧,也不鲜见。

  放筏的栾川人比嵩县人多。过去在这里的老百姓中盛传着“四大苦人”的说法,叫“木上木下、木前木后”。“木上”指的是放筏的,“木下”说的是挑扁担的;赶车的称木前,推小车的叫木后。放筏的就属于“四大苦人”之一。

  砍伐的木头,多以栎木、楸木、椴木、桐木、杨木为多。这里没有南方的所谓毛竹,最大的也不过三四手指粗细。栾川的重渡沟和大清沟,是两处有名的盛产竹子的地方。当时那里有名的4大户,每次砍伐的竹子都在十几吊。放筏最苦的季节是腊月。这些放筏人脚上穿的是用野生的葛条等植物做的“拍子”,耐水防腐,经穿耐用。放筏人腿上缠有裹腿,既可防冰凌划伤,也可防皮肤皴裂。即便是十冬腊月、数九寒天,有时候他们也要跳进一人来深的河水里,以身试水,助筏通行。据说冻伤严重者,有脚趾被冻掉的。遇到夏天河小水浅,一时到达不了目的地的,放筏人一般都会选择在龙门附近的河滩停下来,用能防雨水的新苇席临时搭上一个庵子。筏上备有锅碗瓢盆和粮食,可在河边等上十天半月。

  传说在伊河的发源地栾川的陶湾有一处石洞,每年谷雨前后,鱼随着泉水从石洞里往外流出。附近的人们都知道,每年从石洞里流出来的第一条鱼是绝对不能捕捞的。结果有一人贪婪,把头鱼捉了,从此那里就再也没有鱼流出来了。这个故事留给人们无限惋惜的同时,也让人们对无休无止的贪婪心产生深深的思考。

  虽然伊河上漕运的盛况再也不会出现了,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步提高,相信伊河两岸绿草满山、森林茂密的原生态景象,一定会风光重现。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