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6版:文体新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打人者是“英雄”
《山楂树之恋》首发剧照
再做探路“排头兵”
足球冠军教头门文峰
孙继海
“正直的人踢不了球”
正视对手 迎接挑战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0 年 8 月 4 日 星期    【打印】  
再做探路“排头兵”
——苏州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创新实践
《人民日报》记者 贺广华 杨晴初

  编者按 始终走在改革发展前列的苏州,对率先发展的探索从来不曾停步,对科学发展的认识也在不断升华。因此,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重担,交给了苏州。

  如何当好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如何做好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苏州在“突破”两个字上做文章,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8月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题的位置刊发题为《再做探路“排头兵”》的文章,对苏州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创新经验进行报道,市委书记毛万春批示本报予以转发,敬请关注。

  发展总是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每个阶段总是有其亟待解决的时代课题。

  始终走在改革发展前列的苏州,从“农转工”、“内转外”,到致力于创新型经济,对率先发展的探索从来不曾停步;从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到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对科学发展的认识也在不断升华。

  正是这份奋力前行的执著,让人们对这片热土寄予厚望。江苏省委、省政府把全省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重担,交给了苏州。省委书记梁保华勉励苏州市干部群众:“继续当好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排头兵’”,“想在前,干在前,突破在前”。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苏州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目标。”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蒋宏坤表示,“苏州有条件、有基础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区。”

  一马当先——

  以土地股份合作,推进土地流转;以产权制度改革,再造集体经济组织;以新型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抱团发展,为共同富裕的“苏南模式”开辟新道路

  土地承包经营权变“股权”

  8年前,苏州市吴中区胥口镇尝试以“股田制”创新集体土地使用制度,部分农户自发把土地交给股份合作社,实行规模开发、集约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农民既做农业工人,按月领工资;又做股东,年终按股分红。

  胥口镇的探索曾受到媒体的公开质疑。回首当初,吴中区委副书记孙卓感慨道:“农村的每一步改革,都伴随着疑虑与争论;但实践在前,实践变了,政策也会跟着变。”苏州各地农村,越来越多的地方,在“盘活”土地上作出尝试和创新。

  土地承包经营权变“股权”,解放了土地,也解放了农民;加快了土地流转,为农民获取长期土地收益构建了政策和制度框架。  

  “家家成股东,年年有分红”

  如果说,把农民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是苏州市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的起点,那么,促使农民从分散的小农生产方式走向抱团发展,则为农民增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从产品合作迈向资本合作,从种养业合作迈向置业等多领域合作,苏州市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因地制宜,多形式探索,在发展中规范,迄今吸引了全市95.6%的农户参与,其中90%以上农户拥有股份,股金总额接近160亿元,去年收益分红27.6亿元,基本实现“户户有资本,家家成股东,村村有物业,年年有分红”。

  曾组建苏州首个社区股份合作社的木渎镇,派生出全国首创的“富民合作社”。镇党委书记戈福林介绍说,它与国际上倡导的新一代投资型合作社异曲同工,农民联合入股投资物业经营开发,年资金回报率稳定在10%以上。苏州市农村以社区、土地和各类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三大合作”改革波澜壮阔。苏州市长阎立说,改革之所以平稳顺利,在于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富民优先作为第一导向”,在于始终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最大限度地凝聚了共识。

  筹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

  今年是苏州城乡一体化“整体推进年”。5月,苏州市出台新政策,“进城进镇农民享受城镇居民同等权益保障和公共服务,同时还可以保留其原股份合作社股权,享受农村有关政策奖励”。这意味着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可安心分享土地增值带来的长期收益。

  更大的“利好”呼之欲出。苏州目前正在筹建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使农村集体资产、合作社股权等都能上市交易。这一重大举措,有望让更多的农民变成市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近年来,苏州市农民通过换股、换保、换房“三置换”进城如火如荼;“三集中”步伐显著加快,全市已有33%农户向社区集中、56%承包耕地向规模经营集中、75%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

  “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是苏州领跑未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动力。”江苏省委农工办副主任诸纪录认为,它“为共同富裕的‘苏南模式’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视同仁——

  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城市乡村一个样,市民农民一个样,正逐步变为现实

  城乡社保预留并轨通道

  6年前,《苏州日报》一则“农民刷卡看病”报道,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透过这则获奖新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农民的长久期盼,更有一个民族沉甸甸的责任。

  社会保障,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点所在、难点所在、关键所在”。随着政府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加大,苏州市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农村家庭,在义务教育、合作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扶贫帮困等方面实现“全覆盖”。

  让广大群众赢得更多发展机会的同时,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苏州市各级干部一直在思考、在行动。苏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主任顾杰介绍说,城市和农村是“一个体系,两种制度”,只是标准不同,且制度之间预留通道,待条件具备即可并轨。

  今日苏州,正处在经济发展最快、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广覆盖”、“保基本”与3年前的“低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同时,基层社保服务网络也在不断健全和完善,“点对点”一站式服务得到推广。

  外来人口同城同待遇

  苏州乃“世界工厂”,本地户籍人口630多万,吸纳外来人口也有约600万。

  如何让这一群体在苏州安居乐业、共享发展繁荣果实?这是一个新课题。

  “新苏州人计划”由此展开。只要符合条件,外来人口参加社保,从养老、医疗、工伤到生育、失业,“五险”合一,与本地职工一样平等享受,不搞两个标准;在苏州农村种田的外来务工人员,也纳入农村合作医疗。

  昆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杭颖说得好:“同城同待遇,不仅让外来人员感受到昆山的体贴温情、开放包容,更带来彼此认同、社会和谐。”

  所有城镇“15分钟上高速”

  在苏州,世界是“平”的。

  “村村通公路”,那已是上个世纪的旧闻;苏州每百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已超过5公里,达到了高速公路发源地德国的水平,所有城镇实现“15分钟上高速”,无论走到哪里,交通都便捷通畅。

  通电、通公路、通公交、通自来水、通电话、通有线电视、通宽带网,谓之“七通”,苏州所有建制村全都实现了。

  “‘七通’,促进了资源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三化’与‘三农’的互动并进。”苏州市副市长周玉龙表示,考虑问题城市归城市、农村归农村,工作部署就城市抓城市、就农村抓农村,这种“两张皮”的陈旧思维,早已被摒弃。

  一以贯之——

  超前谋划,埋头苦干;不留短腿,全面协调;承前启后,奋力争先……这些既是苏州干部群众的一贯行事风格,也是其城乡一体化实践的自觉追求

  城乡一体整体规划

  谋划未来,需要决策层具有宽广视野、超前眼光和战略胆识。

  苏州市从统筹城乡发展出发,将全市8488平方公里区域面积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科学地进行了新一轮全面规划。城镇、产业、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四规”有机融合,镇村布局、村庄、农业、水系等相互衔接,城乡居住区、工业生产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统筹安排。

  按照规划,苏州把全市2.1万个自然村调整为2517个集中居民点,这样做并非要把农民都往城里迁,而是引导工业化充分发育的乡村“就地城市化”,让人民更幸福,让家园更美好。

  农业是产业也是环境

  今日苏州,工业制造的声名,早已盖过了“鱼米之乡”的美誉。2009年,农业产值不足全市774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的1%,从事农业的人口约占5%。

  “农业占比虽小,但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不小。”苏州市委副书记徐建明表示,苏州正致力创新农业发展载体、农业经营机制和农业支持保护制度,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引导更多资源要素向农村集聚。

  近年来,苏州市规划确立了优质粮油、特色水产、高效园艺、生态林业“四个百万亩”的空间布局,在江苏率先探索了农田基本保护和生态补偿机制。截至目前,苏州已建成万亩以上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14个,千亩以上示范区64个。

  “对农业的定位,不能再简单地从产量、产值来衡量。”昆山市千灯镇党委书记王金兴说,“现代农业是产业,也是环境;具有生产功能,更具有生态功能。”

  科学发展是根本

  百姓忙家业,干部忙事业,时间对苏州人来说,分分秒秒都很宝贵。

  苏州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跨越中,一直注重“三化”与“三农”互动并进,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日趋均衡,城乡收入比持续在接近2∶1的低位运行。近7年来,苏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去年达到12987元,是全国城乡发展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

  沿着这一脉络,检索苏州市历届党政班子的执政理念,路径十分清晰,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把握发展规律;在继承基础上与时俱进,有所创新,有所作为。

  正是这种一茬接一茬的“接力”长跑,使苏州多年来始终保持了发展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正是把心思全部放在了发展上,苏州因此有了丰厚的“家底”,有了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和“三农”难题的“底气”。

  苏州人说,发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发展能够降低解决问题的难度。依托30余年持续大发展所积累的成果与经验,苏州从发展规划、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等6个层面,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必能“一年一个样,三年像个样”。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