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2版:要闻·综合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西阙东阙形制同 恢宏面貌渐清晰
图说新闻
公告
冲高回落再冲高
A股反弹逐渐减弱
洛阳纳米材料
研究中心揭牌
我市三家旅行社成为
世博游指定旅行社
98岁老人
12载逢灾必捐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0 年 8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西阙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发掘成果丰富
西阙东阙形制同 恢宏面貌渐清晰
  应天门复原图
  带花纹的瓦当
  门钉
  带“官”字的石头
  建筑倒塌时烧毁的木头
  隋唐洛阳城应天门西阙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此次发掘确定了隋唐洛阳城应天门沿用的年代为从隋唐到北宋末;基本搞清了应天门西阙的形制和规模为“双向三出阙”,和1990年考古发掘的应天门东阙一致。应天门是一组由门楼、垛楼、阙楼组成,其间以廊庑相连,平面呈“门”字形的巨大建筑群。此次发掘还发现有清晰的包边石、石铺散水等建筑遗迹和钱币、瓷枕、瓷碗、瓷盘等遗物。

  北京故宫的午门、金中都的应天门、元大都的崇天门,想到这些气势恢宏的城门,您一定颇为激动。可是,您知道吗,这些城门其实都是以咱洛阳的应天门为参照的。

  应天门到底是何模样?日前,随着应天门遗址西阙考古发掘工作的结束,应天门恢宏的气势终于清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是一组由门楼、垛楼和东西阙楼及其相互之间的廊庑组成的“门”字形巨大建筑群,其中阙高120尺,按照唐代一尺29.4厘米来计算,这座气势恢宏的城楼差不多有今天的十二三层楼高。

  西阙与东阙形制一致

  昨日下午,在位于定鼎南路的隋唐洛阳城应天门西阙考古发掘现场,记者看到,该遗址目前各项发掘工作已经基本结束,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清理。此次发掘工作的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副研究员、唐城队副队长韩建华告诉记者,此次发掘主要有两大收获:一是确定了隋唐洛阳城应天门沿用的年代是从隋唐一直到北宋末;二是通过这次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基本搞清了应天门西阙的形制和规模为“双向三出阙”,和1990年考古发掘的应天门东阙一致。这些发现也使人们对应天门这座隋唐东都城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的面貌有了准确、清晰的认识。

  史料记载,应天门始建于公元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根据中国皇城坐北朝南的原则,处在宫城南门的应天门就成了隋唐洛阳城的正门,也是当时隋唐洛阳城的城市中轴线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应天门是一组以城门楼为主体,两侧辅以垛楼,向外伸出阙楼,其间以廊庑相连的建筑群,其外观形制与北京明清紫禁城午门相似。

  1990年,为配合洛阳都城博物馆的基建工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对应天门东阙遗址进行全面的发掘,发掘范围包括门址墩台的一部分、门东侧的垛楼、阙楼以及连接门与垛楼、垛楼与阙楼的廊庑等,面积有1000多平方米。此次发掘,规模巨大的“双向三出阙”是隋唐两京考古首次发现,这也使人们对应天门的形制有了更加清晰的概念。

  2001年至2002年,为配合定鼎南路的扩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队对应天门墩台、门道和西廊庑进行局部清理,此次发掘是在历次发掘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发掘,考古人员初步推断:早期应天门遗址属于隋至盛唐的门址,晚期应天门遗址属于中晚唐至北宋的门址,东西道打破早期墩台,可能门道加宽了或是东移了。

  而这一次,当西阙的形制清晰地呈现出来时,此前的各种论断也终于在考古学上得到了最有力的印证。

  韩建华说,经过历次的大规模考古勘察与发掘,考古界对应天门的建筑形制、结构和历史沿革等有了较为全面准确的认识,应天门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隋唐东都城门建制特点提供了珍贵资料。

  废弃时间应为北宋末

  据了解,为配合我市的大遗址保护工作,从今年4月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开始对应天门西阙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经过4个多月的发掘,共发掘1900多平方米,主要发掘范围为西阙楼、垛楼、马道等。

  在此次发掘中,工作人员发现了包边石和石铺散水等建筑遗物。韩建华告诉记者,在发掘中他们发现,每块包边石上都刻有“官”字,这有两层含义:一是这类包边石是官办的砖石场所造;二是专门为宫廷建筑特别制作的。此外,包边石从地面起来后,向上有3层,每一层包边石外露的部分都非常整齐,约为12厘米,而且所有石头外露的部分都非常光滑,应该是在制作时经过仔细的打磨。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多块分水用的龟背石。我们看到,这种石头每块宽约45厘米,长约2.9米,形状为中间高两边低,很像乌龟背,故名“龟背石”。韩建华说,这种龟背石非常特别,在隋唐洛阳门址考古发掘中还是首次发现。

  在西阙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在夯土层上还发现了成排的纴木腐朽后残留的洞穴遗迹,而这也和《宋代营造法式》中记载的“筑城时,城每高五尺,横用纴木一排”吻合。据了解,使用纴木是为了加固城墙和夯土。

  此次发掘的另外一大收获为发现了大量的遗物,出土的文物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建筑构件,包括砖石类的建筑材料,还有铁质的、铜质的钉子和门环以及红墙皮、建筑倒塌时候烧毁的木头等;另一方面就是生活用品,其中包括钱币、瓷枕、瓷碗、瓷盘等。

  从发掘的建筑遗迹和遗物的形制特征、建筑物倒塌时候烧毁的木头以及对土层的打破关系判断,应天门的废弃时间为北宋末。

  西阙遗址将建保护棚

  对历史遗迹的考古发掘,人们最关注的就是如何对其进行保护。韩建华向我们介绍,由于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区被定鼎路一分为二,因此考古工作者将其就地划为西区和东区。1990年东阙遗址发掘结束后,这个项目被评为当年全国10大考古发现;1992年,国家文物局就拨专款60多万元修复应天门遗址,对考古发掘出的东阙、跺楼和部分墩台进行了保护。

  经过4个多月的发掘,西区的西阙楼、垛楼、马道等遗迹的考古发掘工作目前也已经基本结束。我们了解到,为保护发掘现场,文物部门近期将在所有遗迹上建临时的玻璃钢瓦保护棚。随后,考古队还将在原来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对应天门东区的东阙楼、垛楼、马道以及应天门外部的廊道、水渠等建筑遗迹进行深入的考古发掘,为下一步应天门遗址保护区的保护方案确定,提供准确、科学的考古数据。

  本报记者 李燕锋文/图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