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10版:深读周刊·新闻纵深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四大火炉的
城市众生相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0 年 8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无论武汉、南京、重
庆还是长沙,炎热是它们
共同的标签——
四大火炉的
城市众生相
  炎炎夏日,你是否所处“火炉之城”?

  城市的标签不只有地域之分,也有季节之分。

  热到何种程度才能称之为“炉”呢?据称,气象学上早有过定义:科学上用出现35℃以上高温日的多少来衡量一个城市的炎热程度,一年中最高气温超过35℃的日子达20天以上,而且出现过40℃以上的高温天气,这样的城市被称为“火炉”。

  无论武汉、南京、重庆还是长沙,炎热是它们共同的标签。尽管对“四大火炉”有若干争议,但我们希望探究的是,“火炉”背后的城市精神。让“火炉之城”告诉你,专属于它们不一样的夏天,以及夏天之外的种种。

  1

  武汉:一代炉魁

  从可追溯的那一页历史开始翻起,武汉人就始终在为甩掉“火炉”的桂冠而努力着,但这或许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

  因热而生 与火结缘

  夏日的武汉是沉寂的。

  烈日当头,街道边的花草绿树都呈现出疲态,这让惯常热情的武汉人开始变得慵懒。然而,熟悉武汉的人都知道,这时的沉寂不过是片刻的,它更像是爆发前的蛰伏。

  武汉以“火炉”著称于世,“火炉”熔铸了武汉人,锻造了“湖北佬”的性格。然而,总是有太多人在梦想着甩掉“火炉”的桂冠。到夏天,每当又一次热浪袭来的时候,武汉本土的媒体总不忘去宣扬这个城市的宜居。

  但,珞瑜路上飞驰的公交车,江滩上衣着清凉的女子,以及夜幕降临时,在汉口老租界区居住的人们光着膀子纳凉的身影,这一切无不昭示着夏日的武汉是一个因热而生、与火结缘的都市。

  武汉是从何时开始被称为“火炉”的,这早已不可考。但武汉和重庆、南京三个城市一起被称为“三大火炉”,却早已是坊间公认的。

  近年来,长沙或者南昌等后起之秀也被推举到了“火炉”的行列之中,于是,“四大火炉”的说法也不胫而走。

  但不管如何,“火炉”武汉犹如她有着悠远的历史传承、厚重的人文环境一样,在“三大火炉”抑或是“四大火炉”的排序中,始终占据着“一代炉魁”的地位。

  夏日的武汉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天气多为晴天。同时,由于天然的地理位置让武汉身处长江中下游平原腹地,三面环山,加上有着“千湖之国”美誉的武汉境内的许多江河湖泊,水汽蒸发剧烈,因而形成了武汉“高温高湿”的显著气候特征。

  人好脾气犟,天热火气大

  武汉人火气大、喜欢骂人是闻名全国的。“武汉天气热,人心里躁,脾气也就大。”这是推测武汉人脾气火暴的最简单逻辑。

  “你搞么斯啊!”“你管捏!”类似的开场白总是出现在武汉人的日常对话中,这也是引起一场场吵骂几乎通用的开头语。

  菜市场、公交车上、长江边,只要是夏日的武汉有着烈日暴晒的地方,漫无目的甚至是毫无恶意的对骂时时刻刻都在上演。这期间,武汉人的“汉骂”和首都北京人的“京骂”一样,不仅闻名全国,而且有着悠久的历史。

  有极端评论甚至认为,武汉人的骂人水平,“全国第一”。很多外地人初次到武汉,听着老百姓日常的武汉话对话,常常以为人家是在吵架。

  在“汉骂”中,最常用和最通用的主要是“婊子养的”,其次是“个板马”,据称二者在日常武汉人嘴中的使用频率甚至比“国骂”(他妈的)还要高出许多。

  “火炉”炼出来的武汉人

  武汉素以“大”而著称,这点从武汉三镇密布的高等学校数量就可见一斑。武汉以拥有69所普通高等院校位列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的87所。

  这么多的高校带来了数量众多的大学生,这些武汉的学生们自然也就对“一代炉魁”武汉有着天然的发言权。

  夏日的夜晚躺在宿舍楼顶睡觉的情景几乎是所有武汉大学生的共同记忆,当然,或许只限于男生。夏日的午夜来临,宿舍楼顶和相对阴凉的走廊就开始了一天中最后的喧嚣。所有人光着膀子、穿着内裤,把凉席从滚烫的宿舍床上拖下,带到楼顶铺开,三五成群围坐在一起,喝着啤酒吃着西瓜。文艺青年更是抱来了吉他,靠在楼顶的栏杆上,一伙人冲着对面忘了拉上窗帘的女生宿舍唱着情歌、吹着口哨。

  一会儿工夫,哄笑声就会响起。这常常是获得了对面女生的回应,或者是害羞的妹一脸羞赧地穿着睡衣捂着胸口跑过来扯好窗帘,或者是彪悍的姐奋力地甩开晶莹的臂膀朝文艺青年扔过来一块瓜皮。

  很多个夏日的夜晚,许多武汉大学生就是这样枕着漫天的星斗沉沉睡去的。很多年以后,这成了大学时代最美好的青涩记忆之一。

  不过,很多人所不知道的是,武汉人其实长久以来就有着如此睡觉的传统。

  2

  南京:

  文火炖出夏季

  这里的阳光大多数时候是温和的,和烤相比,这里更像是炖,用火把水烧开,然后小火一点点把物体熬熟。

  温柔的“桑拿天”

  早晨7点10分,手机闹铃准时响起。King睁开眼睛,房间里老旧的空调发出嗡嗡的声音,尽管如此,阵阵冷气吹在身上,还是让他感觉到浑身黏糊糊、湿漉漉的。

  临出门的时候,手机天气预报告诉他,最高气温34℃。King皱了皱眉,在外资公司上班的他对着装有严格的要求,虽然办公室里有冷气,但穿长袖、系领带,仍然让人难受,仿佛终日被一条濡湿的床单包裹着。

  尽管生活了两年,对这个城市的夏天,King还是有些敬畏。King从北京来到这座城市的时候正是两年前的7月,到达的时间为早晨7点,但一脚踏上这块土地,让他有仿佛立刻置身蒸笼的感觉,一股湿热的水汽扑面而来,眼镜片上立即蒙上了一层水雾。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平均每年暑热(32℃以上)日为62.6天,酷热 (37℃以上)日为9.4天,有“火炉”之称。

  这样的城市标签,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尤其是King这样的北方人,意味着在夏天,生活上会遇到更多挑战——由于濒临长江,河湖多,水域充沛,空气湿度大,人体蒸发减慢,难以借蒸发降温,因此常常汗流浃背,闷热异常。

  尽管北京也有“桑拿天”,今年的地表气温达40℃以上,但在他看来两座城市的夏天还是那么的不一样。

  “北京也热,哈哈,朋友打电话来说,拿一鸡蛋,磕开盖,熟了……我劝他们来南京,那边回复说杀了我吧。”讲起两座城市的区别,King侃侃而谈:“北京也有桑拿天,但天数显然比这里的短很多,不会那么漫长;其次,北京的热,会让你出汗,但很快就干了,不会湿乎乎的捂着。晚上一到,凉风习习。”

  南京很少有炙烤的感觉。你的感觉会是,太阳把热量传递到空气里,空气加热后,把你蒸熟。这里的阳光大多数时候是温和的,和烤相比,这里更像是炖,用火把水烧开,然后小火一点点把物体熬熟,这种感觉是温柔而绵延不绝的。

  温吞着的“毛血旺”

  南京人在饭馆常点一道菜,叫毛血旺,虽是一道川菜,却深得南京人青睐——主料为鸭血、猪骨汤、黄鳝,用花椒等佐料入味,既麻辣又咸鲜,始终保持着温吞的热度,绝不过火,拒人千里……南京就像一锅温吞着的“毛血旺”,没有故作阳春白雪的矫情,很随和、很包容,不排外、不做作。“新南京人”King这样评价它。

  在南京人看来,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这座城市的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南京有着6000多年的文明史和近2500年的建城史,先后有吴、东晋、宋、齐、梁、陈建都于此,与西安、洛阳、北京并称“四大古都”,号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历史上数次辉煌,又数次遭受劫难。

  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平原,处于国家生产力布局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长江三角洲,是中国东部地区一座综合性工业基地、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是华东地区仅次于上海的大商埠。

  “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南京人的性格中既没有北方人的粗犷、豪爽,又缺乏南方人的精明和机灵,很多南京人的性格都比较随和、中庸。”一本叫作《南京的性格》的书这样写道。

  “多大事啊。”这是多数南京人的口头禅。无论是在公交车上、饭馆里,抑或是在大街上,每每遇到纠纷时,南京人常爱说一句:“哎哟,多大事啊!”而往往此话一出,本来争得面红耳赤的双方,会相视一笑:是啊,多大事啊!

  3

  重庆:

  “火锅之城”

  渐行渐远

  不管是否忌讳“火炉”的称号,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如何变化,这个城市永远给人一种“火热”的感觉。

  曾经的

  夏日风景

  对于大多数重庆人而言,周末是愉快的,尤其在连续出了几天的大太阳,气温高达37℃以上,忽然在周末下起雨来,那是很心旷神怡的。

  一般遇到这种天气,又在周末的话,早就有兄弟伙吆三喝四地打电话,一起找一个地方吃火锅了。

  重庆夏天的热是火辣辣的,但重庆人却特立独行,反其道而行之——天气越热,越要往火锅店里凑。用火辣来反抗暴热,用大汗淋漓来对抗高温。于是,三伏天的重庆街头,光着膀子吃火锅,成了重庆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只是,在很多老重庆人看来,光着膀子挥汗如雨地吃火锅已经成了这座城市曾经的夏天与风景。

  其实,重庆夏天吃火锅的胜景在十多年前是达到巅峰的。

  作家莫怀戚说:“重庆有一个怪象,就是越热越吃火锅,尤其是那种不太正式的火锅,所谓‘麻辣烫’的——小老板们一到天凉就抱怨,说生意没有三伏天好,重庆人有神经病,云云。”

  重庆人骨子里有一种“刺激欲”,而且服软不服硬,你只能顺着毛毛抹。因此好逞匹夫之勇,对粗鄙有一种近乎本能的接近——这一点肯定是负面;而正面就是不虚,不虚就是不怕。这从夏天越热越吃火锅可见一斑。

  因此,“上海人精,北京人油,广东人滑,成都人水得很,从来不吃眼前亏——我想他们都不会越热越吃火锅。你贬也罢褒也罢,你得承认他们比我们有理性,更能适应市场经济。我们重庆人耿直,凡事硬上;越热越吃火锅中的五分勇敢五分鲁莽,还是要游离在大事之外才好”。

  重庆美女

  在外地人的印象中,重庆这个山城,除了夏天的热、火锅的辣以外,就是姑娘的漂亮了。有一个说法是,在重庆的街头,“两步一个张曼玉,三步一个林青霞。”——这是当年的说法,现在该用谁来替代,我不知道,因为在美女辈出的当下,虽然张林二人已经过气,但却很难找到替代者。而关于重庆出美女的原因,许多专家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考证与研究,最有代表性的结论大抵如此:一、重庆是山城,习以为常的爬坡上坎造就了美女们的身材;二、重庆气候湿热,湿气让美女们皮肤白皙,出汗又促进了美女们的新陈代谢。而这两大优点最佳的展示季节,当然是在夏天。夏天可以让美女们露身材、展肤色,于是超短裙与吊带装在重庆是最有市场的。而对于重庆人习以为常的街头风景,在外地人的眼中,当然以外地男人为主,夏天的重庆街头,他们称简直是一道胀死眼球的饕餮大餐。

  然而,近年来,重庆的美女们除了在夏天为自己置办时尚的短裙与吊带装以外,还要选购几条异彩纷呈的披肩,早上出门时,在包包里预备一条,以对付突如其来的雨与冷气十足的办公室、酒吧或者茶餐厅。

  号称已经脱掉“火炉”称号的重庆,变化的不仅仅是夏日街头的风景。

  2010年重庆一本《最重庆》的杂志在创刊号里打出“寻找失踪的重庆”专题。其中提到,“除了那失踪不见或疑似失踪的地标,还有一些与老重庆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正逐渐飘零在岁月的痕迹中。纵使我们虔诚地追根溯源,也难以阻挡它们失踪的脚步”。

  重庆,无疑是在变化中的。

  4

  长沙:

  暑气蒸腾

  夏日悠长

  “一座即便入夜之后,石板路上仍暑气蒸腾的城市”,这正是长沙。在长沙,短袖要从4月底开始穿,往往可以穿到11月。这最最漫长的夏季,为这个城市塑造出无数诗人、革命家、流浪汉、歌手和庸常但血性的个体。

  最最漫长的夏季

  长沙城中心的太平街,经过2008年前后的改造,如今已是游客和文艺青年的圣地。街的尽头,有“贾谊故居”,地近湘江,古代长沙文人于江边送客,常先在贾谊故居小酌,再登船作别。

  而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领导们“屈贾谊于长沙”,导致贾郁郁而终,从此知识分子视流徙长沙为畏途:蛮夷之地,烟瘴横行,未经文明开化,何谈招商引资?

  但这本不是长沙的错。湖南地理上三面环山,向北开口,北方的冷空气可以自北向南长驱直入,至五岭方止。北面是烟波浩渺的洞庭湖,西有雪峰山,东有罗霄山,南有五岭,三山一湖,使得湖南全境犹若盆地,湿气极重。

  而地处湘中的长沙,由此冬天冻死,夏天热死,一年四季,唯剩冬夏。此地生民,饮食不得不嗜辣椒,以抵御湿气。至于长沙夏季的漫长、酷热,国人皆知。

  学者们研究后认为:长沙之夏,长达4个半月,是全年最长的季节。实际上,何止于此?在长沙,短袖要从4月底开始穿,往往可以穿到11月。这次第,怎一个“久”字了得?

  由于长沙处于湘江河谷地带,地势较低,相对湿度较大,更显暑气蒸人。记录显示,1934年8月10日,长沙海关测候站天心公园观测场测得的最高气温43℃,为长沙高温的极限。

  这最最漫长的夏季,为这个城市塑造出无数诗人、革命家、流浪汉、歌手和庸常但血性的个体。

  真正的火炉

  “今年暑假怎样过,我还没有任何打算,”毛泽东对好友萧子升说,“你有什么计划呢?”“今年暑期我有一个新计划,”萧告诉他道,“我决定做一段时间的乞丐。”

  这是1917年的长沙,夏天,师范生毛泽东和萧子升在讨论如何打发即将到来的长达三个月的漫长假期。最终,他们决定去游学,身上一个钱不带,去做围绕长沙周边的旅行,吃和住的问题用乞讨的方式解决。

  一个月后,他们走了五个县,到达沅江县城,夏季的洪水终结了他们的旅程。他们搭船回到长沙。多年后,萧子升浪迹南美。写回忆录时,长沙的夏天仍历历在目。

  长沙的夏天来临时,湖南一师范的学生毛泽东和他的朋友们,不得不靠在湘江游泳来打发酷热;刚刚脱离文革牢狱的杨小凯,在挥汗如雨地研习古典经济学;某几年里,即便在炎热的夜晚,这座城市上空依然飘扬着柴静主持的《夜色温柔》的声音。

  直到某一天,一群容貌、嗓音各异的年轻女生,依次站在这座城市东北角的某演播厅里,宣布她们要做中国的“Super girl”。从此,这个城市的夏天越发火热——它是真正的火炉,以有趣对抗无趣,从平庸中提炼超越。

  再后来,长沙成为洋酒芝华士单日销量世界第一的城市,酒精饮料混合着冰块,点燃这个城市的夏日。

  石板路上仍暑气蒸腾

  房价飙升,全球变暖,世界又平又热又挤——长沙,居然奇迹般地、迄今仍保留着四条麻石板铺就的街道。于是,到如今,在长沙的夜里,至少还有四条路——石板路在入夜后依旧暑气蒸腾。

  那年,每天,我背着水壶从岳麓山出发,蹬车一路疾行。清晨的湘江大道,少有人烟。8点过了,从湘江二桥过江,公交车里上班的人们摩肩接踵、汗流浃背。

  夕阳西下时,我骑车经过猴子石大桥,湘江水从这里北去,水清如许。一群中南大学的学生正挂在桥栏杆上玩速降,几个老长沙在倚栏垂钓,人与鱼竿皆纹丝不动。

  一个女孩扣好保险绳,从桥上飞落而下。“哇!”身后一片惊叹。

  “一座即便入夜之后,石板路上仍暑气蒸腾的城市”,这正是长沙。

  (本版均据《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