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国之大考,是国之大事。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是为国选才。因此,招生首先应该是尊重规则,保证公平。
8名复旦教授求贤若渴,要求破格录取一名“国学小天才”——陕西西安高三应届生孙见坤,但最终还是未能通过陕西省招生办这一关。
孙见坤被这么多教授器重,源于他远超常人的国学功底。在今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中,他提交了一篇《<山海经>性质及成书年代考》。一位复旦教授表示,孙对《山海经》的注释水平和见解,甚至高于在读的研究生。
复旦表示,只要孙见坤的成绩过了一本线,就可以被录取。然而,孙见坤最终还是少了6分。
复旦并没有放弃。整个招生过程中,复旦大学招生办为这个少年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先有8名教授联名请愿,后有老师亲赴陕西。但是,陕西省招办始终没有松口。他们表示,今年“一个破格录取的都不能有”。
2009年,三轮车夫蔡伟被复旦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被广为赞誉。而这也源于一位复旦老教授的慧眼识才,也体现了复旦“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作风。今年,复旦又为一个年轻人费心尽力,实在是求才若渴,有名校风度,着实让人看到了在权钱交易之外,在学界腐败之外,象牙塔里的那片纯洁,也让人看到了中国学术事业的未来和希望。
让大家看到希望的,其实还有陕西省招办。有人批评他们不开明,还要让他们背上“万马齐喑究可哀”的罪名。陕西省招办不是傻子,相信他们也都明白。然而,他们始终没有松口,他们不能开这个口子。
高考是国之大考,是国之大事。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是为国选才。因此,招生首先应该是尊重规则,保证公平。如果孙见坤有遗憾的话,那很多一分或几分之差,与心中的梦想失之交臂的人又有多遗憾呢?
更何况,一旦开了这个口子,还有多少打着“破格录取人才”的幌子,而产生的招生腐败呢?
其实,孙见坤也不必太悲观。传统学术更多在于自己的苦读深思。著名的历史学家钱穆在辍学后,自学成才;儒学学者梁漱溟仅有中学文凭;史学家陈寅恪赴欧洲数国留学,却没拿一个学位。他们的成功,孙见坤,你可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