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综合·社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丝绸之路过永宁”再添新证
超时收费不应该 违规停车要受罚
调控政策下 高性价比楼盘成“绩优股”
那一年,他们与洛阳擦肩而过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0 年 10 月 13 日 星期    【打印】  
1953年至1954年,瓦房店轴承厂专门为援建洛阳轴承厂新招聘培训300余人。由于洛阳方面需求,曾有40多名新工人临时被老工人替换——
那一年,他们与洛阳擦肩而过
  为援建洛阳轴承厂,瓦房店轴承厂专门新招聘培训300余人,并抽调15名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赴苏联学习。后来,这些人在援建洛阳轴承厂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位于瓦房店市北部。离开火车站走大约2公里,到处可以看到瓦房店轴承厂清晰的道路指示牌。北共济街笔直宽阔,道路两侧树木茂密挺拔,这条路通往瓦轴老厂区,而今也是瓦房店市的主干道。

  近日,在瓦轴退休办,我们见到了今年74岁的肖长治老人和81岁的王德明老人。

  没去成洛阳但我们在心中加油

  1953年7月,刚刚初中毕业的肖长治听说瓦房店轴承厂招工,兴致勃勃地来到报名点。从此他当上了一名轴承工人,而且一干就是40多年。

  “一年之后我们得知,我们这300多名新工人是为援建洛阳轴承厂培训的。”肖长治回忆说。

  肖长治被分进瓦轴第4期技工学习班,这一期的学员有200名,除了瓦轴在当地招的100人外,哈尔滨轴承厂也在当地招了100人。在学习了5个月的基础理论知识后,第4期学习班的200名学员全部分配到各车间实习。

  1954年6月,一个消息传来:去援建洛阳轴承厂。新学员多数不到20周岁,虽然都是第一次离开家乡,但是没有一个人提出留下的要求。

  由于当时洛轴还没有投产,第4期培训班的学员继续留在瓦轴实习。其间,瓦轴又从沈阳招了150多名工人援建洛轴,这些人被安排在第5期技工学习班。

  眼看赴洛的日子越来越近,大家开始准备行李,并和亲人告别,可在这时变数发生了。由于洛轴缺乏有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和有管理经验的领导干部,瓦轴临时决定,300多名新员工中有40多人临时被老员工替换。

  “那一年,我们和洛阳擦肩而过。我的师傅,还有许多工友都去了洛阳,要不是临时被换下,我现在应该也在洛阳。”肖长治感慨地说,虽然没有去成洛阳,但是这40多名员工却在心中为洛轴加油。

  援洛阳他们不负重望

  这40多名老工人不负瓦轴的重托,在援建洛轴时发挥了重要作用。

  《瓦房店轴承厂厂志》记载:在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我国与苏联签约,由苏方帮助筹建一座现代化大型轴承厂,即洛阳轴承厂,并从援建洛阳的瓦轴员工中抽调15名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赴苏联学习。

  王德明回忆,由于文化水平较低,1952年,也就是赴苏前一年,这15人先后在沈阳干训班和大连工业俄专学习了一年的俄语。他们在学校刻苦努力,就连吃饭、睡觉、走路口中都要默念俄语。从刚开始舌头发板、发音生硬,到最后掌握俄语技巧、说话流利,赴苏联学习对他们来说既是学习,又是挑战。

  1953年11月,15名瓦轴员工来到苏联,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和经验,掌握机器设备的操作要领,而且还引进了苏联的企业管理模式,并把这些灵活地应用于洛轴的建设和发展中。

  员工心中的援助故事

  中午12时正是下班高峰期,当我们走出厂区时,看见三五成群的瓦轴员工正拥向公交车,他们身着的蓝色工作服成为街头最亮丽的风景。

  目前瓦轴有员工1.2万余名,在瓦房店整个北部地区除了厂区外,都是密密麻麻的职工家属区。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也为瓦轴员工创造了工作、生活的良好氛围。

  说起瓦轴的援助故事,每个瓦轴人都能讲出一些。时年23岁的许长生,刚刚结婚就放弃蜜月听从组织派遣赴洛;在家排行老大的沈世纯离开年事已高的父母远赴洛阳……他们离开瓦房店之后,他们的妻儿老小也陆续迁到了洛阳,也有一些亲属因为故土难离,相隔在千里之外。

  他们说,瓦轴人是火种,放到哪里就会在哪里燃烧、发光、发热;瓦轴人是种子,撒到哪里就会在哪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本报记者 李迎博 石蕴璞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