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洛龙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把资金更多地用于民生。每年年初,该区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办好群众最关心的十件实事。如今,发展成果已惠及广大群众,有力地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本报讯(特约记者 张俊望 通讯员 曾锁文)“终于住上了梦寐以求的新房子,这要感谢政府实实在在的好政策!”12月24日,洛龙区关林镇槐树湾村村民闫四海高兴地说。闫四海双目失明,原来全家5口人住在4间土坯房里,在政府资助下,现在全家5口人住进了整洁的二层楼房,实现了“楼上楼下”的梦想。
像闫四海一样,洛龙区已有202户农村残疾人、贫困户搬进新房,这是洛龙区着力改善民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发展惠及群众的一个见证。
近年,洛龙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把资金更多地用于民生。每年年初,该区都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办好群众最关心的十件实事。如今,发展成果已惠及广大群众,有力地提高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像城镇职工一样持证看病,是农村人多年来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在洛龙区农民身上实现了。洛龙区2007年成为了全省第一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区之一。该区投巨资对全区6所卫生院进行了全面建设,全面完成了全区118所标准化卫生室的建设任务,加大乡村医生培训力度,提高了乡医、村医的诊疗水平,同时完成了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8个社区服务站的建设任务,群众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基本医疗服务。如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运行,全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以上,累计为86261人次参合群众报销住院金额1283.74万元,人均944元,为3万群众报销门诊医疗费491.4万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该区把扩大就业和促进再就业作为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和谐、改善人民生活的任务来抓,坚持以增加就业岗位为目标,积极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全区累计为299名下岗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550万元。围绕清洁保绿、社区管理、物业管理、治安保卫等公益性就业岗位,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群众岗前培训,安排大龄、残疾和夫妻双方失业的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累计争取用工岗位1.2万个。完成城镇新增就业5273人,再就业2358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868人,提前2个月超额完成市下达洛龙区的目标任务,全年共安置113个“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继续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
按照“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相关部门和单位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思路,洛龙区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严格落实相关政策,城市低保从2006年月人均补差8315人的74.5元到2010年的10791人,人均补差140元;特别是从2010年1月起,洛龙区城市低保标准由原来的190元提高到240元。农村低保从2006年6521人的月标准20元提高到2009年7770户9248人人均月补助50元,使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城乡低保实现了全覆盖,并使低保金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社会化发放。安乐敬老院二期、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投用,龙祥社区残疾人康复训练中心、开元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建成。超额完成52个放心早餐摊点普及任务,方便群众就餐。
为全面提升教育整体实力,让学生从“有书读”转为“读好书”,该区先后撤并23所小学(教学点)和8所单设初中,投资数亿元建起龙泰、龙和、龙兴、龙安等小学,免除中小学生杂费1087万元、免除课本费273万元、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28万元。实验室建设累计投入4000万元,配备电教教材114万元,在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建起微机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全区义务教育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100%,被省政府授予“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洛龙区积极改善城乡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今年投资2900万元硬化通组入户道路89.64公里,栽植各类绿化树木9500棵,完成道路及村庄绿化1.9万平方米;整修、改造排水沟2.75公里,新建、改建厕所981座,安装路灯581盏,粉刷墙壁8440平方米,新建、硬化室外活动健身广场6300平方米,安装健身器材22套,新建、改建垃圾池10处,铺设排污管道9.9千米;区财政拿出100万元作为农村环境卫生保洁专项经费,目前全区共有村级保洁员976名,全区区、乡、村三级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已达2178万元,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撑,满足农村改善环境需要。
为活跃乡村群众文化生活,洛龙区在各村建立文化大院、成立文艺队伍同时,今年,洛龙区委、区政府还启动了“文化惠民千百工程”,新建15个农家书屋,建设118个达到国家标准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实现了全覆盖。截至目前,洛龙区已免费放映电影1500场,全区行政村基本上每村超过了12场,为辖区中小学校放映爱国主义电影160场。演出现代戏和古装戏100场,观众达42万人次。文化下乡活动把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送到了群众身边,也把时代新风送到了农村基层,满足了农民群众求富、求知、求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