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访、编辑、拣字、排版、校对、压版、铸版、印刷,这是为报纸服务的“一条龙”作业。
在当时简陋的工作环境中排版员正在排版。 |
|
老职工赵闻阁在拣字房拣字。 | |
1981年《洛阳日报》复刊,为出版好报纸,报社专门成立了一个新闻车间,它是占用院内一个旧礼堂,大约1000平方米,为报纸服务的各个工序基本都在里面,有拣字、排版、校对,还有压版、铸版、印刷,形成了一条龙作业。
盛建中(现任洛阳日报报业集团印刷公司经理)当时是一名拣字工,年纪才22岁,复刊前夕作为农村插队知青招工到报社,在一个月之内记熟了三四千字的字盘和部位。关于那个铅与火的时代,他专门写过文章回忆:
“每当夜幕降临,新闻车间灯火通明,各工位紧张而有序。拣字工左手拿着手托和编辑好的文稿,右手从字架上一字一字拣取所需的铅字放在手托里,转眼便排好一篇文章;排版工将拣好的铅字放在三面有框的方形铁盘上,按照编辑画好的版样排版,像玩积木似的编织着一块块版面;校检员逐字逐句校对着小样,工作是那么专注、认真,只有日光灯陪伴着他们……”
文章如流水线一般优美,读不出半点辛苦,事实上呢?盛建中回忆说,拿拣字工举例,干活得站着,一站至少是六七个小时,累得腰酸腿疼;成天拣的是铅字,每小时要拣3000余字,手指头被磨出泡,指尖被磨平,指甲缝里黑漆漆的,有的连指甲也不会长了;常年上的是夜班,每天晚上6点出门,晚上两三点才下班回家,白天睡觉,睡醒后又上夜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物钟完全打乱……
“苦是苦,但也非常快乐,尤其看到报纸上有哪篇稿子是自己拣的字,相当有成就感!”
1990年1月,继铅印改为胶印之后,《洛阳日报》2、3版开始采用激光电子照排,印刷时效和质量大为改观。那年6月29日晚,新闻车间的工人们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排出了最后一块铅字版,从此与传统印刷工艺彻底告别。那天晚上,盛建中悄悄保留下一根铸字用的铅块,还有“盛建中”3个铅字,这么多年始终珍藏着,轻易不肯示人,因为,那是一个时代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