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T13版:纪念特刊·春暖河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我们和新闻在路上
赵春娥:《洛阳日报》推出的全国典型
平凡人生 时代楷模
冷水沟里 涌出热流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1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赵春娥:《洛阳日报》推出的全国典型
  本报记者 赵志伟 文 孙德侠 图

  每个时代都会涌现一批精英,每个时代都会因为一个个名字而给大众带来感动。30年间,《洛阳日报》通过自己的笔、自己的镜头,发现、挖掘、报道了一大批来自基层的典型,这里有“为人民服务一辈子”的老集煤场女工赵春娥,有“兵姐·兵嫂·兵妈妈”乔文娟,有带领全村人致富奔小康的栾川县大山沟里的村党支部书记杨岳……通过《洛阳日报》,他们的事迹走向全国,作为时代精神的象征,他们给整个民族增添了力量。

  29年前的一篇报道让读者认识赵春娥

  资料室里1981年2月21日的《洛阳日报》已经泛黄发脆,在二版上有一篇挂着“为四化多作贡献”栏花的人物通讯。这就是首次将赵春娥的事迹介绍给读者的《“为人民服务一辈子”——记市劳动模范、老集煤场现场工赵春娥》。

  赵春娥参加工作20多年,一直埋头苦干。1978年春,春娥已经是现场工,煤场一年购进18000多吨煤,绝大部分靠她验收,每年销售3000多吨碎煤,煤堆现场全靠她整理打扫。她每天天明进场,摸黑回家,节假日也很少休息。1977年,同事们给春娥算了一笔账: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扣除休息时间,她全年多干了700多个工时,合87天半,加上没有休息的46个星期天和节假日,她一年共多干了133天半。

  春娥身患肝炎、胃溃疡等多种慢性病,医生给她开了病假条,她却一声不响地照常上班。

  1977年11月,春娥胃病发作引起胃出血,医生让她住院治疗。她人在医院,心在煤场,住了6天院,偷偷跑回煤场三四次。

  春娥从不把自己的病放在心上,但对他人有着一颗火热的心。煤场托儿所的热水瓶打坏了,孩子们喝水不方便,她用自己的钱买了个热水瓶。她加班加点从来不要加班工资,煤场给她发过两次加班工资,一次她买了个气筒,放在煤场大家用;另一次把20元加班费给了被小偷偷了钱的同事。

  正是通过这篇文章,洛阳人知道了在老集煤场有一位默默奉献的平凡女工,她的名字叫赵春娥。

  时代呼唤赵春娥

  1981年2月28日,《洛阳日报》在一版刊发新华社消息《开展文明礼貌活动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刚刚开始,由于十年动乱造成的思想混乱,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青年在思想上迷失了方向。正如当时《工人日报》的一篇社论所说:“有的人讲究吃穿,追求享受,所谓‘人生一世,吃穿二字’;有的人思想空虚,虚度年华,工作马虎,纪律松弛,极个别人甚至违法乱纪,触犯刑律。”因此,在全社会弘扬一种健康向上的风气,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了时代的呼声、人民的期盼。

  也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洛阳日报》从1981年2月开始,就以“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为栏题,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一组人物通讯,意在为全社会树立先进典型,用先进典型的事迹教育人、感召人。

  在这组报道中,介绍赵春娥事迹的通讯《“为人民服务一辈子”》细节生动,令读者特别感动。其实,原因很简单,赵春娥的形象能在人们心中扎下根,看似偶然,实是必然。

  人们都说是时代呼唤出了赵春娥。

  赵春娥走向全国

  1982年4月20日,是赵春娥临终的前一天。由于积劳成疾,她的肝硬化、肝腹水已到了十分严重的地步。

  一大早,春娥照例拖着病体来到煤场,打扫好院内的卫生,擦了7个窗户的玻璃。突然,她开始吐血。卫生员陪她到地区医院门诊部看病,医生看她吐血太多 ,就劝她到有血库的医院治疗。

  从门诊部刚一出来,春娥就拐进市社会福利院,为他们联系了8吨冬储煤。

  中午回到煤场,她再次大口吐血,大家赶紧把她送到市第二人民医院。

  被送到医院后,赵春娥吐血不止,生命的蜡烛已经燃烧到尽头。最后时刻,她对身边的人说:“我死后,不要给组织添麻烦,把我的骨灰撒在煤堆上,让我看煤。”

  1982年4月21日5时15分,赵春娥与世长辞,年仅47岁。躺在病床上的她,双手双脚还沾着煤灰。

  据洛阳日报社老记者何斌恒回忆,赵春娥去世后,他怀着对一个劳模的敬佩和对其英年早逝的惋惜,经过深入采访,和通讯员韩大明等人写下了长篇通讯《生命不息 工作不止——记省劳动模范、老集煤场工人赵春娥》,发表在1982年5月19日的《洛阳日报》一版上。

  这是赵春娥去世后第一篇报道其事迹的文章,在全市引起极大反响。

  紧接着,《洛阳日报》又在一版显著位置刊发了中共洛阳市委、市总工会号召全市工人学习赵春娥的通知。

  《洛阳日报》首家推出赵春娥的事迹报道后,《河南日报》、《工人日报》等媒体迅速跟进,纷纷刊发赵春娥事迹,配发社论、评论员文章。

  1982年8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时代需要赵春娥这样的人!时代呼唤赵春娥这样的人!”

  由《洛阳日报》发现并重磅推出的典型赵春娥就这样走出河南,走向全国。

  这一年,中共中央发出文件《向赵春娥同志学习 努力建设一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职工队伍》;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作出《在全省开展向模范共产党员、省劳动模范赵春娥同志学习的决定》;

  次年春,国务院追授赵春娥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号召全国人民向她学习。

  作为时代精神的象征,赵春娥给我们这个民族增添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