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瑞:《洛阳日报》复刊筹备组组长,洛阳日报社原总编辑,2008年6月去世。 |
|
一路风雨一路歌,携手前进共甘苦。《洛阳日报》的起落兴衰,注定和洛阳这座城市的命运紧密相连。洛阳解放,《新洛阳报》创刊;洛阳市情风云变幻,《洛阳日报》三落四起,几经风雨……一言以蔽之:市兴,则报兴;市荣,则报荣。荣辱一体,休戚与共。20世纪80年代初,洛阳借改革开放的春风,再次崛起。1981年1月1日,《洛阳日报》复刊和洛阳一起起飞,踏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让我们再次聚焦30年前那个特殊的春天。
铿锵誓词:“凡人民所需者,莫不全力而为。”
1948年4月5日,洛阳解放。当时“三大战役”还未打响,《洛阳日报》的前身——《新洛阳报》,就于当年4月9日创刊。《新洛阳报》,只有8开2版,通俗地说,相当于一页A4纸,正反两面。在“发刊词”中,《新洛阳报》勇敢地发出“新时代的声音”:“本报宗旨:全心全意为各界人民服务,致力于新洛阳的民主建设,凡人民所需者,莫不全力而为。”
62年来,这句铿锵有力的誓词,不但是《洛阳日报》的“办报宗旨”,还铭刻在每位洛报人的心里、融入洛报人的血液中。
三落四起,报纸见证城市风云变幻
62年来,洛阳政情几度风云变幻,这也预示《洛阳日报》的道路不会平坦。1949年8月11日,为支持《河南日报》创刊,《新洛阳报》在完成了向洛阳市民报道解放战争、见证洛阳人民走向新时代、服务市民生活等历史使命后,宣布停刊。
1953年,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拉开大幕,156项重点工程7项落户洛阳。洛阳工业的崛起,需要一份全新的报纸来弘扬时代精神。1955年1月1日,《洛阳日报》正式出版。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洛阳遭遇巨大困难。1961年,因纸张供应困难,《洛阳日报》停刊。
三年困难后,洛阳急需借助“三五计划”实现工业二次起飞的梦想。1964年5月1日,《洛阳日报》复刊,报纸为4开4版。1964年12月,毛泽东主席亲笔为《洛阳日报》题写报头。
十年动乱,洛阳的城市建设陷入最低潮,《洛阳日报》自然也难免池鱼之殃。1970年2月17日,《洛阳日报》停刊;1972年7月26日,洛阳日报社编制被取消。
停刊十年,老报人自发保护“火种”
尽管遭遇停刊,但一代老报人却保护了《洛阳日报》再次起飞的“火种”。“火种”就是印刷报纸的整套设备。当时国内的报纸出版还处在“铅与火”的时代,编辑把记者的稿件、照片组版时,需要印刷工人一一挑出需要的铅字,制成大样,然后通过压版机、烤版机、浇版机、转版机等一套设备,印成报纸。
报纸停刊后,报社印刷厂被改成“市革委会印刷所”,之后改称“市第二印刷厂”,出版报纸的整套装备被就地封存,原洛阳日报社的冯本良、陈木等人是该厂留守人员。
十年动乱后期,“上面”突然决定:将这套机器和铅字移交其他单位。老报人知道,出报设备一旦被转交给“外行人”,在当时那种形势下,铅字很可能散失,机器也会被当成破铜烂铁“处理”。
冯本良、陈木等老报人慌了,向市领导建议:洛阳这么大一个城市,总需要一份报纸,建议保留印报设备,一旦将来再办报纸,就能派上大用场。
老报人的奔走呼号,引起了时任市委秘书长张何良的重视,他批示:就地封存!
1980年,洛阳市委之所以下决心让《洛阳日报》复刊,在当时财政紧张的情况下,这一整套保存完好的印刷报纸的设备,给了市领导不少决策的“底气”。
奔走呼号,复刊报告居然上了全国“两会”
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洛阳这座古老的城市插上了改革开放的翅膀。新时代新需要,洛阳的确迫切需要一张报纸,为改革开放大局“鼓与呼”。
1970年停刊后,《洛阳日报》老报人分散到市区各单位,但“新闻敏感”让这些老报人意识到:《洛阳日报》的复刊不但有可能,而且很有必要!一代老报人为《洛阳日报》早日复刊奔走呼号。老报人李宗挺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李宗挺时任市委科教办秘书科科长,敢作敢为、干脆利落的他,在市直机关颇有名气。当时的市委、市政府,就有“宋周寿(曾任省政法委常务副书记)的嘴、李宗挺的腿”这个顺口溜。1979年底,李宗挺用年终奖8元钱,买了一瓶茅台酒,邀请老报人宿国夏(时任老城区区委书记)、孙素云、李林波等人到自己家里,专门探讨《洛阳日报》复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散落各部门的老报人,以李宗挺、孔宪阳为代表,常聚在停刊前报社总编辑赵瑞(时任市政府副秘书长)的家里,想方设法筹划报纸复刊。老报人们经常到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那里“上蹿下跳”,甚至通过一位洛阳籍全国人大代表,将《洛阳日报》复刊的事情以议案方式,递交1980年全国“两会”……
“一阎两王”,确立“党组负责制”原则
“在市委工作顺风顺水,为何非要当‘没权没钱’的报人?”记者问。“我们那代报人特别单纯,没想当啥官,就想写点好报道,也想搭建《洛阳日报》这个平台,培养更多的好记者,替洛阳人民鼓与呼!”李宗挺的回答,斩钉截铁。
李宗挺回忆说,《洛阳日报》之所以能够复刊,“一阎二王”功不可没:“一阎”,指的是时任市委书记的阎济民同志;“二王”,指的是时任市委副书记、市委科教办主任的王维藩同志和时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的王元德同志。
《洛阳日报》党组负责制,是阎济民的一大创举,影响延绵至今。老报人都知道:十年动乱前,上至《人民日报》,下至各地报纸,报纸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编委会,负责人是总编辑,业务领导在十年动乱前报纸的具体运作中,作用突出。《洛阳日报》复刊前,阎济民同志提出:《洛阳日报》打破过去的编委会负责制,建立报社党组,作为报纸的最高决策机构,党组书记是最高决策人。这一决定,是创造性的,在全国各地报纸中尚不多见。《洛阳日报》作为市委机关报,是党的喉舌,党来领导报纸,体制自然更顺。直到今天,洛阳日报报业集团仍实行党委负责制,不折不扣地传达党的声音。
市委决定,恢复出版《洛阳日报》
1980年6月,中共洛阳市委决定恢复出版《洛阳日报》,同年7月14日,市委成立了《洛阳日报》复刊筹备组。
筹备组由4人组成,赵瑞为筹备组组长;成员除了李宗挺,还有时任市委宣传部文艺科科长的孔宪阳和时任老城区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王英灿。
同年8月,洛阳市委召开《洛阳日报》复刊专题会议,作出三项决议:一是平反。市委下发文件,为错划为“黑报”的《洛阳日报》平反,市委重申:《洛阳日报》是市委机关报,是党的喉舌。二是重新确立“以厂养报”体制。根据市委决定,洛阳日报社收回十年动乱前的报社旧址和原洛阳日报印刷厂,并恢复其原有事业单位性质,以厂养报,经济包干,自负盈亏。三是划拨费用。市财政一次性拨给报社20万元“开办费”,拨款支持报社盖办公楼、修缮老房屋。
同年12月23日,市委组织部下发文件:“经市委研究决定:建立洛阳日报社党组。党组由赵瑞、周洁、李宗挺、孔宪阳、王英灿五同志组成。赵瑞同志任党组书记,周洁同志任党组副书记。”
同年12月24日,市委组织部下发文件:“经市委研究决定:建立洛阳日报社编委会。洛阳日报社编委会由赵瑞、李宗挺、孔宪阳、王英灿、李竞敏、邢正宽、胡次元七同志组成;赵瑞同志任总编辑,李宗挺、孔宪阳、王英灿三同志任副总编辑。”
芳容初绽,报纸和洛阳同崛起
1980年12月3日,《洛阳日报》第一期试刊出版,带着油墨香的报纸,很快在洛阳各界引发轰动。
1981年1月1日,《洛阳日报》正式复刊,和《郑州晚报》一起,成为我省十年动乱后第一批复刊的报纸。从复刊之日起,《洛阳日报》便勇敢承担起“改革开放号角”的重任,突出报道“四化”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记省劳动模范、老集煤店工人赵春娥》(1982年)、《牡丹花会今开幕》(1983年)等一大批影响一个时代的优秀新闻作品,凸现出这份报纸蓬勃向上的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