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3版:社 会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82棵杨树遭“腰斩”
这些地方, 明天溢价收购废品
人身伤亡最少赔偿20万元
河大在潭头人的心头
飞车贼终落法网
戏曲公益巡演来洛 众多名家登台献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1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有情有义有担当·河南大学重走潭头办学路”系列报道
河大在潭头人的心头
本报记者 孙自豪 见习记者 姜春晖 通讯员 马翠轩 文/图
  河大在潭头校部遗址。
  核心提示

  1月6日上午,本报记者在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任时瑞刚的陪同下,参观了河南大学校史馆。在“潭头办学”展区,我们见到了半个多世纪以前,河大学子在潭头用的试卷、讲义、课程表。那是潭头村民保存下来的。我们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试卷、讲义、课程表当中,读出一句话:河大在潭头,河大在潭头人民的心头。

  A 同居一檐下,同饮一缸水

  1939年5月,河南大学校部及文、理、农三个学院近千名师生来到潭头。在此后的5年间,潭头人民掏心窝子地支持河大师生。当时,潭头村民的条件并不算富裕,但他们把自己最好的房子腾出来让师生们住,把家里仅有的白面拿出来让师生们吃。师生们吃水不忘挖井人,与当地民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河南大学文学院毕业生邢治平先生在一篇题为“回忆河大在潭头办学的艰难岁月”的文章中写道:师生来到潭头时,吃、住、教室和办公室的安排都十分困难。对此,热情的潭头人民不但把河大师生迎接过来,而且还尽最大努力去解决河南大学遇到的困难。

  邢老接着写道:“当地人王忻丛虽然是个地主,但他喜欢办教育,对河南大学的到来,非常欢迎。他动员人们把当地一个上神庙腾出来,用作河大办事处。若没有他的帮助,恐怕很难安排妥当。”

  史料记载,河大师生到达潭头后,吃菜成了大问题。为了使河大师生能吃上新鲜的蔬菜,距潭头镇10多里的汤营村村民主动改粮田为菜地。菜农马四福冬天怕菜冻坏,在窑里生上炭火保暖。交通不便,菜农们就靠肩挑。运菜要过伊河,夏季河涨水发,肩挑不成,菜农就一篓篓肩扛过河,然后再担上担子,踏着泥泞的道路,翻山越岭,往潭头送菜。不管盛夏隆冬,都照送不误,就连日寇到潭头那天,也没有间断……

  B 不负众望,河大升国立

  当时,北方的高校都流亡南方办学,全国高校能办下去的并不多,像河南大学教学、科研工作能正常开展的高校实乃凤毛麟角。很大程度上,这要归功于热情的潭头人民。潭头人民尽其所能、倾其所有支持河大办学的真挚情怀,使河大师生深受鼓舞。从来潭头的第一天起,河大师生就满怀热情地投入到了抗战兴国、自立自强的奋斗当中。

  《河南大学校史》上记载,潭头办学时期,河大文学院张长弓教授夜以继日地工作,经常是灯草躺在耗干了灯油的灯碗里,“吱吱”叫着,才肯收拾东西摸黑回家。因此,人送绰号“熬干灯”。

  学生们更是闻鸡早读,学而不厌。河南大学文学院1941级学生宋景昌先生在他的《回忆在潭头的日子》一文中写道:“晚上,在油烟缭绕的桐油灯下,在歪斜的破桌上,俯首阅读,直至深夜。清晨,很早起床,到河滩背诵。真可谓‘鸡鸣而起,斗转而息’……”

  教与学都迸发出无比的激情,业绩显而易见。就是在潭头,1942年3月,省立河南大学升格为国立河南大学,跻身国内一流大学行列,跃居全国高校第六名。这是中国抗战时期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传奇。

  这个传奇,是潭头人民、洛阳人民与河大人一起书写的。曾任河南大学党委副书记的张放涛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桃李芬芳遍四海,潭头乡情传千秋。河南大学永远不会忘记潭头人民的恩情!”

  C 苦尽甘来,潭头享文明

  河南大学在潭头办学取得了重大进展的同时,潭头人民也享受到了科学、知识的果实。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河南教育还普遍落后的情况下,位于伏牛山腹地的潭头小镇却拥有两所高中、一所初中和一所国立实验小学。

  河南大学在潭头办学期间,为了回报潭头人民的无私帮助,他们先后创办了七七中学、伊滨中学、潭头幼儿园,还扩建了原有的伟志小学,使潭头这一鲜为人知的偏远小镇,很快成为豫西山区有名的文化之乡。

  现年85岁的河南大学化学系离休老教授李丙寅就是在七七中学读完初中的。他说,七七中学是河南大学与当地乡绅于1939年9月创立的,起名潭头七七中学,是为了激励学生立志抗日救国。

  “七七中学里,河大子弟和当地的孩子各占一半。”李丙寅老人说,七七中学老师全是河大知名教授或讲师,教学质量很高,被社会誉为“豫西山区教育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1942年9月,河南大学又在潭头创办了七七高中,使首届七七初中的毕业生升入高中学习。

  为了推动山区农业发展,河大农学系师生深入当地山区,采集了大量的生物标本,掌握了豫西山区农业资源、植物群落等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了适合豫西山区推广的“河南大学H-4”小麦优良品种,使得当地小麦增产一成以上。河大师生还把兴建苗圃、栽种大批经济类树苗作为科学研究的一大项目。等到河大离开潭头时,林场苗圃已满是珍贵树苗。

  知识一旦与社会结合,就会产生无穷的威力。河大在潭头的五年,是潭头经济、文化、教育等诸项事业取得破天荒发展的五年。

  D 如今潭头,遍地“河大牌”

  河南大学离开潭头的60多年时间里,潭头人民时时刻刻没有忘记河大。潭头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透了潭头人对河大的感情。

  河大师生当年在潭头栽下的梨树、葡萄树、松树、柏树,当地人称其为“河大梨”、“河大葡萄”、“河大松”、“河大柏”。河大当年在潭头汤营温泉使用的澡堂,当地人称之为“河大池”。

  潭头人孙明化老人家那棵梨树就是从河大梨园中移植的。他在写于1996年的一篇忆往文章中说:这棵梨树挂果40多年。每到夏秋之际,树上挂满了黄梨,每个都有半斤多重,吃起来脆甜可口。每当尝到它,就想起了河大园艺系的学生和工人。

  多少年过去了,潭头人还清楚地记得哪里是“农学院”、哪里是“文学院”、哪里是“校部”。10多年前,河南大学潭头附中成立,该校的大门就是模仿现在的河南大学南大门的样子建造的。虽然矮小简单了些,但是,知情的人一看就能勾起内心无限的回忆。

  “如今的潭头,到处仍是‘河大牌’。”现任河南大学郑州校友会常务副会长的张放涛老人说,河大潭头历史像金子一样辉煌,潭头与河大的友谊像时间一样久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