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河大迁驻潭头后,为解决当地青少年及本校职工子弟就读中学难问题,于1939年在潭头创办初级中学——七七初中,之后又创办了七七高中。
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85岁的退休教授李丙寅老人,是河南大学在潭头创立七七中学时招收的首批60多名初中学生之一。李老说,潭头七七中学,就是河南大学在潭头播洒先进知识、繁荣山区文化所结果实中的最为丰硕的一颗,被社会誉为“豫西山区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
A
河大迁潭头,山里的孩子有学上
潭头地处伏牛山腹地,交通闭塞。河南大学迁潭头之前,当地仅有一所伟志小学。学生上中学,要步行百里或数百里到嵩县县城、洛阳等地就读。
河南大学迁驻后,为解决当地青少年及本校职工子弟就读中学难问题,由河南大学理学院化学系主任李俊甫及助教苗叔陶、邓子珍、杨清堂等人出头,与地方士绅、伟志小学校长王忻丛等协商,在潭头创办初级中学。
很快,双方选定玉阳山脚下、伊水之滨的古城村三官庙为校址,校名定为七七中学,以示不忘“七七事变”,激励学生立志抗日救国。河南大学校长王广庆兼任潭头七七中学校长。
筹备甫定,即进行招生。首届录取初一学生60余名,于1939年9月18日正式开学。七七初中学制3年,开设修身、国文、算术、音乐、劳作等课程。
1942年春,七七中学成立春季班,男女兼收,开潭头地区女子受中等教育之先河。同年秋,为使七七初中首届毕业生能够就近继续升学,河南大学又及时创办了七七高中。
B
教授教高中
潭头七七中学的经费主要由地方乡绅捐助,学校教师则全部由河南大学解决。
李丙寅老人回忆,七七中学高中部教师全部是河南大学教授——国文教师是在中国知识界具有很高威望的嵇文甫教授,英语教师是河大英文教授、绰号“老伦敦”的林瑞年,高一数学教师由河大数学系黄屺瞻教授担任,高二数学教师是在美国获博士学位的数理系主任樊映川教授,高一生物学教师为留美博士王鸣岐教授,高二化学教师为留美归国的李燕亭教授,历史教师为著名历史学者张邃青教授。
怪不得河大学生赞许说,潭头七七中学是中学的招牌、大学的教师、大学式的管理。
C
好一个名师出高徒
有一件令李老一辈子津津乐道的中学往事,那就是“背石头”运动。
李丙寅说,由于学校临着伊河,需要筑起一个护校大堤,学校给包括教师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分了背石头任务,必须独立完成。有一次,一位教授子弟完不成任务,其父就派人替孩子背。苗叔陶知道后,除一顿痛批外,该生仍然得自己完成所有规定的任务。
1944年5月,日军突袭潭头。河南大学南迁荆紫关,七七中学全由地方接办,1947年因形势所迫停办。潭头七七中学建校8年,初中招生9届12班,毕业6届7班,毕业生270多名。高中招生6届6班,毕业3届3班,毕业生60余名。
时间虽短,影响深远。当年的七七中学学生,建国后,不少人成为当地各条战线的领导和骨干。20世纪50年代,栾川教师来源多赖于此。正因此,潭头有“教师仓库”之称。另有一些毕业生,经过深造任职大专院校,并晋升为高校领导、教授。
据不完全统计,七七中学毕业生中成为教授、副教授的40余人,成为中学高级教师的100余人,成为高级干部的10余人。
D
七七中学今安在
河南大学在潭头5年间,创办了七七中学、伊滨中学、潭头幼儿园,并扩建了原有的伟志小学,大力发展山区普通教育,使潭头成为豫西山区的一块文化圣地。史料显示,早在1943年,潭头儿童入学率已达80%以上,初中入学率达45%。
但是,多少年过去了,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仍然是潭头与河南大学共同创下的教育奇迹——潭头七七中学。河南大学离开潭头50年后的1995年4月,曾更名为栾川二高的原潭头七七中学,启用河南大学潭头附中校名。
近年来,每到暑假、寒假或学校周年庆典时,河南大学的师生们都会组团来到河南大学潭头附中访问、互动。
曾不止一次到过河南大学潭头附中考察的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主任时瑞刚说,“河大柏”植根于此,河大潭头纪念碑矗立于此,河南大学潭头附中就是新时期河大人与潭头人民的感情寄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