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005版:国 际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莫斯科一机场发生爆炸
席尔瓦连任葡萄牙总统
世界最高餐厅迪拜开张
老冯,你把好事办到了乡亲们的心坎上
炸弹袭击
日本外相 欲访俄谈“岛”
萨科齐网站 账号遭“黑”
胖一点儿 照样可以健康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1 年 1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沙坡头村,说到冯无飞,朴实的乡亲们总是一遍遍地念叨:
老冯,你把好事办到了乡亲们的心坎上
  核心提示
  昨日,2010“感动洛阳”十大年度人物揭晓,宜阳县莲庄乡沙坡头村村民冯无飞正式当选。评委会给出的冯无飞等人的当选理由是: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这三句话无疑是对冯无飞精神的最佳总结。而朴实的乡亲们总结不出多么精彩感人的语言,他们只是一遍遍地念叨:老冯,你把好事办到了乡亲们的心坎上。

  经济窘迫,年过五旬……其实这8年里,老农冯无飞有太多可以随时放弃自己计划的理由。可是,为让自家山坡上那4亩旱地浇上水,老冯靠肩挑、用镐刨,硬是完成了一项让人瞠目结舌的巨大工程——一个水坝、一座水窖、一段500米长绝壁水渠、一条2.5公里长地下管道,近千亩旱地“绝处逢生”……在被媒体关注后,老冯的这些“伟业”被人们反复提及。

  在8年2900多个日日夜夜里,这位不顾亲人反对、在乡亲们眼里“行为怪异”的倔老头,究竟是怎样一步一步让自己的梦想成为现实?他在绝壁上、在深谷中艰难探索的孤独身影,留在乡亲们心里的是什么?

  引水,拯救那近千亩干渴的农田

  水,对于宜阳县莲庄乡沙坡头村56岁的村民冯无飞来说,一直是非常渴求的资源。

  过去,老冯还住在村南高地西坡根上的时候,亲戚薛金环说,每次去老冯家串门儿,“连口水都舍不得让喝”。

  因为实在太缺水,20多年前,老冯和十几户村民一道搬到了山下。可是,村民们赖以生存的近千亩口粮田都还在西坡根上。“村民们忙活几个月,收多收少全看老天爷脸色,一亩最多收个三五百斤,一到旱年就没收成。”村民王留管回忆说。

  靠天吃饭,一家人连肚子都填不饱,生存的压力让老冯产生了要把山涧水从山里引出来浇地的想法。

  今年69岁的范连刚,是老冯最开始的搭档。老范以前在村里干过会计,能算会写,不识字的老冯拉他入伙,就是想让他帮忙做工程规划。

  老范拉着皮尺算着山梁间的距离,老冯则爬上爬下估摸着山崖的落差。2003年春,两人凑了4000多元钱,买回来2000多米长的水管,施工正式开始。

  工程有多难,投资有多大,其实两人一开始都没细算过,干到哪儿,该买啥了,有啥困难,都是临时想办法处理。

  和老冯不同,范连刚家的地不在山上,他愿意干这活,完全是期望这工程干成后,能“给村民浇地挣些钱”。

  可现实情况和范连刚的设想大相径庭。“跟他(老冯)干了两年多,我投进去了四五千元,可是工程总失败,憋坏报废的管子不计其数,钱都赔完了”。终于支撑不下去的范连刚选择了退出。

  一镐一镐,让绝壁上流出清泉

  从此,在西坡根背靠的陡坡上,人们只能看到抱着水管、扛着镐的冯无飞独自从早忙到黑。

  如今,我们沿着老冯的水利工程一路攀爬而上,仍能体会到在不借助任何机械设备的情况下,老冯当时付出了多少艰辛。

  给我们引路的村党支部书记范新玉说,西坡根上这片田地,现在都能用老冯铺的管道浇上水。可是,管道在哪里?原来,老冯沿着蜿蜒的山路,挖了一条1.3米深的水渠,把2.5公里长的水管全部埋到了地下。这条深渠,是老冯日复一日用铁镐一下一下挖出来的。单这一项工程,就断断续续花费了老冯4年的时光。

  再往上走,一条约50米宽的山涧截断了山路。这里是老冯整个引水工程中技术难度最大的一段。


  老冯试过把水管先拉到山涧底、再从对面拉上去的老办法,但由于落差太大,每次一通水,水管都会崩坏好几处。经过冥思苦想,老冯对这种办法进行了改良,他把汽车轮胎剪成巴掌大的小块,用铁丝把轮胎皮套在钢丝绳上。就这样,轮胎皮“兜着”水管顺利穿过了山涧。

  跨过山涧再往山里走,路途一下子变陡了许多。在半山腰的一些地方,由于坡太陡,可供落脚的地方只有几寸宽,人只能猫着腰、两手扶着绝壁缓慢前行。就在这样的险处,老冯又是一个人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在岩石上凿出了一段500米长的水渠。

  凿水渠,老冯用的是最“笨”的方法:先用铁镐在岩石上依次刨下印记,然后再一点一点凿,水渠就这样一米米往水源地延伸……

  就这样,常年流淌在山涧里、无法利用的清澈山泉,通过源头的水坝,流经一段绝壁水渠,“跨过”一道深涧,从埋在地下的水管,终于流到了西坡根干渴的近千亩田地里。

  十几把镐,全都磨光了头

  在沙坡头村街上,很容易找到冯无飞的家。两旁都是别致的两层新房,只有冯家还是老旧的院落。

  冯家院子里停着一辆拖拉机,冯无飞的老伴范玉存说,老冯就是开着它,每天拉着满满一车塑料水管上下山。院墙一角,挂着十几把刨土的镐,都被磨光了头。

  范玉存弯下腰,掀开一块木板,露出一个地窖,那里放着老冯所有的“家当”——几十捆塑料管。“每回上山浇地,老冯一个人把管子抱出来。浇完地,老冯又把管子拖回来一捆捆放回去。”范玉存说。

  我们跳下地窖,想重复一下老冯往常的动作。一捆塑料管长约30米,不过几十斤,举起并不费力。只是,要把这几十捆的塑料管全部抱出地窖,却是一件非常吃力的事。

  “老冯干活时,家里从来没有人帮过忙,他都习惯了。”范玉存说。

  8年里,矢志不移修工程

  老冯的二女儿冯书红告诉我们,自从有了把山里的水引出来浇地的计划,父亲几乎天天都是风餐露宿、很少着家。“家里没有一个人同意他这样做,年纪大了,这种受罪的活儿能干得了吗?”

  冯无飞修水库的地方有多陡,拉水管的深谷有多险,范玉存和冯书红都说“自己不清楚”。

  因为劝不动老冯,家人就想用一种冷漠的方式逼老冯放弃。从2003年春,老冯将自己的“南水北调”工程付诸实施开始,这8年里,无论老冯有多少天没有回家,范玉存都说自己“没有操心过”,甚至没有去地里给他送过一顿饭。

  其实,家里人真的都很担心老冯。前年冬天有一次下大雪,在山里看水管的老冯没回来,范玉存怕他冻死在山里,就让大女儿冯喜红进山找他。冯喜红踩着厚厚的积雪进了山,老冯却担心水管被人偷走,死活不回来。临走,女儿哭着对父亲甩了句狠话:“要是我有炸药,肯定把这水库给炸了!你修这工程,连命都不要了!”

  老冯进山捣鼓引水工程遭到家人激烈反对,还有个原因就是“太败家了”。范玉存说:“你看这些水管,都是他跑到乡里100多元钱一捆买的,这些年做实验都不知道浪费多少捆了。”

  冯家经济拮据,一家全靠4亩薄田解决温饱。过去农闲时,老冯还出去打工挣钱贴补家用,后来老冯再出去打工,却全是因为“修水利工程没钱了”。

  “他去洛阳、西安、沧州的建筑工地上做苦力,干一个月挣1000多块钱,回来钱都用来买水管、雇人修工程,你说这人……”范玉存说。

  这个梦,一直让老冯睡不踏实

  去年一年,家里人都知道老冯一直睡不好觉。

  范玉存说,有几次半夜听到老冯讲梦话,大喊着“有人掉进去了”。“老冯是在操心着他那座水窖还没加上盖呢。”范玉存说,引水工程修好后,每天来浇地的农民都排成了长队,新的问题出现了:在旱季里,因为引水距离太远,水量没法保障,浇地时常有人为争水而吵架。

  2009年,还是在西坡根,老冯东挪西借了8万多块钱,开始兴建引水工程中最大的一个项目——水窖。去年开春,一座容量超过500立方米的水窖宣告竣工。从此,汩汩的山泉水可以源源不断从山里流出,注入水窖中,浇地的乡亲们再也没有为争水脸红吵过架。

  这座长15米、宽5.5米的水窖,在西坡根非常显眼。在水窖外壁上,写着“永丰塘”3个大字。“有了这个引水工程,有了这座水窖,老冯说地再也旱不着,哪家都不缺口粮了。”范玉存道出了“永丰塘”的来历。

  但是,水窖的投用并没有让老冯彻底踏实。建完水窖,老冯已经花掉了最后一笔借来的钱,再也无力给水窖加盖了。这座水窖深有5.6米,万一有人掉进去怎么办?老冯日夜操心着这个问题,寝食难安。

  沙坡头人盼工程延续,盼老冯精神延续

  眼下久旱无雨,西坡根近千亩的麦地却没有出现旱情,绿油油的麦苗在寒风里显得格外有生机。这些地,是村里200多户村民的口粮田。

  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村民常豹,已经在憧憬来年的丰收了:“冬天浇这一回水,俺家一亩地少说也能收个千把斤呢!”

  村民们说,几年前可没人敢夸这样的“海口”,是冯无飞的这个引水工程让这片土地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村民常万年家在西坡根有6分地,老冯给他浇地1小时,收了他20元钱。“老冯投资那么多钱花了那么多人力,才干成这事儿,大家用他的工程浇地,交点钱是应该的。”常万年说,“地要是不浇,像这样的旱情肯定就没啥收成了,浇这一趟,增加的收入可是几百元啊!”

  对这个引水工程,村民们都像常万年一样心怀感激,而对老冯这个人,大家却都有点“猜不透”。“算上这几年的投入,老冯其实10年也赚不回本,更别说靠给人浇地发财了。有经济头脑的人,谁会去干这事?”村党支部书记范新玉说。

  “老冯给大家办了件好事!对沙坡头村来说,这个工程能延续下去最好,老冯这种精神能延续下去最好……”沙坡头的村民们站在永丰塘边上说。

  本报记者 邓超 刘爱国

3上一篇  下一篇4